音乐课“怪圈”,这样破解?
2025-07-19 15: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短文,文中讲述了在一位音乐老师心里盘踞了好多年的困惑:

现象1:上音乐课时,学生们对本节课学习的歌曲都唱得很熟练了。可是课后再让某个同学单独唱一遍,原本在课堂上能大声唱的孩子却不敢唱了;又或者是大家一起唱时音准节奏都准确,但是单独唱就不对了。

现象2:前几天,朋友带孩子到家里玩。出于职业习惯,我问孩子:“你能唱首歌给我听听吗?就挑你们音乐课学过的歌吧!”这个孩子愣了一下说:“我不会唱音乐课教的歌。”我问:“你们正常上音乐课吗?”孩子回答:“上呀,基本都上,但是我不喜欢唱音乐课的歌。”这不是个例,以往我也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要么说不会唱,要么唱几句就忘词了,要么就是基本不在调上。

这两种情况,引起不少音乐老师的共鸣。恰好笔者也刚刚结束期末对学生的检测,对以上两种现象深有同感。要想破解这两个“怪圈”,首先要从“怪圈”形成的原因去分析:

一、从教的层面看,学生缺乏独唱的指导训练。可以说,这是学生单独演唱时,不能做到完美的最主要原因。在与其他音乐老师交流时,鲜有老师能有时间对学生的演唱进行个别指导,也很少能有机会挨个抽查学生的演唱。如果教完一首歌,再让班级所有学生单独演唱一遍,保守估计需要3课时,如果再个别指导学生的演唱,学一首歌需要花费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小学音乐课一学期大约会学唱16首新歌,按上述教法,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合唱团的孩子单独演唱时,情况就要好得多,一是他们一学期可能就排练两三首曲目;二是他们经常接受单独演唱的检查;三是他们在发声训练上比班级授课花的时间多。所以要想学生都能独唱,个别指导和反复练习缺一不可,目前的班级授课制是无法满足的。

二、从学的层面看,学生存在从众心理与安全感依赖。多人演唱时,音准会被群体平均化(如部分跑调被掩盖);单独演唱时,注意力聚焦于个人,紧张感会导致肌肉僵硬、记忆断片。集体演唱时,孩子会潜意识依赖群体声音掩盖个体不足,形成“法不责众”的心理保护;而个体演唱时缺乏参照,容易暴露对旋律细节的掌握不足。还有些孩子担心“唱错被嘲笑”,尤其在成人或同伴注视下,自我保护机制会抑制表达欲。

三、从教材看,学生不喜欢音乐书上的歌由来已久。说句心里话,音乐教材上的某些歌,偏成人化或年代久远,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流行文化(如动画主题曲、儿歌)严重脱节,缺乏情感共鸣,不仅学生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硬着头皮去教,效果当然大打折扣,把自己都不喜欢的歌,教得让学生喜欢,的确是个大难题。老师要研究这个难题,教材编写者也要设法解决这个难题。音乐的时代性体现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对于创作者、演唱者、欣赏者都是如此,因此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除了保留少量经典,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分析了这几个原因,也想尝试着给出几个破除“怪圈”的策略:

首先,采用渐进式个体展示的训练方法。在课堂表演环节,采用过渡的方式,从“小组接龙”到“半遮面演唱”(背对同学或用书本挡脸)再到“正面个体展示”,逐步降低心理防御。设计“麦克风传递”“盲盒点歌”等游戏,让个体展示成为趣味环节,而非“考核任务”。展示后让同学用贴纸“投票”(如五角星代表夸赞),避免直接批评,聚焦积极评价。

其次,强化个体听觉与肌肉记忆。课堂上用“回声练习”(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针对性纠正难句,避免集体演唱时的浑水摸鱼。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录下自己的演唱,课后与范唱对比,自觉发现问题(如音准偏差),减少对集体声音的依赖。老师示范时,可以故意唱错一句,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传递“出错是学习的一部分”的观念。对于每次主动展示的学生,可积累积分,兑换音乐小奖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最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聚焦进步而非完美。老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是否尝试跟唱、是否主动举手),而非仅关注演唱质量。对跑调的孩子说:“你刚才唱的节奏很准,如果音高能再跟琴走一遍会更棒!”而非直接批评“跑调了”。布置“音乐分享作业”,让孩子教家长唱一首课堂歌曲,并用视频记录,在班级群展示,强化成就感。

此外,课堂中加入即兴哼唱、音乐接龙等自由环节,教师主动“示弱”(如“我也想试试你们的编唱”),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展示课外自学的歌曲,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歌。

通过以上方法,力求让孩子逐渐从“被动学唱”转变为“主动表达”,让音乐课堂成为轻松、有趣,能展现自我的空间,而非强调对错的考场。

吴洪彬/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