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能否唱好中华古诗词歌曲?
2025-07-19 15:3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歌曲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不仅浸润我们的心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那么,中国古诗词歌曲应不应该使用美声唱法来演唱呢?这好像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在音乐院系,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诗词歌曲乃是普遍现象。然而,或许这才正是要命的地方。我们不妨换几个“问”法,来逐步接近“古诗词歌曲应不应该用美声演唱”这一“要命问题”的答案。

第一问,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应不应该具有“古意”?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既然是古诗词歌曲,那么演唱风格当然应该和古诗词的风格协调,“古色古香”。

第二问,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应不应该讲究古诗词的格律?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容易。中华古诗词讲究格律,没有格律也就不是古诗词。古诗词的格律主要是音声的格律,古诗词的音声格律必然对歌唱音声产生影响,所以,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必须重视和弄懂古诗词的格律。比如古诗词最为基础的唱字平仄要求。

第三问,美声唱法能否唱出古诗词的古意和平仄?这个问题答案简单,却不容易回答。答案简单,是因为实践一再证明,美声唱法很难体现中华古诗词的古意和平仄格律。不容易回答,一方面是由于这个答案很得罪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知识话语体系缺少自主性——比如“声乐”和“体系”皆为外来词,所以也就很难讲清楚“美声唱法为什么很难体现中华古诗词的古意和平仄格律”。

但是,正因为不容易回答,所以需要我们积极回答。回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观点,但回答行动本身却不容拖延、不能“搅浑水”。笔者不揣谫陋,抛砖以期引玉之效。

古诗词演唱的古意表现在哪里?简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旋律进行不是“蹦阶”而是像太极鱼一样为“鱼游”之势,所以宫、商、角、徵、羽皆可以成为主音,主音带动其他各音旋转,可以形成相应的五个调式。②旋律中的一个字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并配以高低错落、流光溢彩的声音变化。此时往往需要将一个字“切”为几个字,比如明代曲家沈宠绥就举例说“箫”字应切为“西”“鏖”“呜”三个字。③旋律中的“一个音”就像书法中的一个笔画,不仅有色彩(“墨分五色”)、强弱、催扳的变化,而且有高低起伏,此为“音无定高”。④注重气声的表现力,在中国“气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多样的气声唱法,以气驭声、一咏三叹、气韵生动。⑤歌唱咬字如书法的“一”字,藏头护尾,字头和字尾较重,字腹轻掠。⑥歌唱时“字重腔轻”,讲究字音的“口劲儿”,戏谚云“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字不见‘劲儿’,腔必减色”。⑦行腔时“字主腔宾”,根据语音(尤其要注重声调)、语气和语义来“随字赋彩”……

美声唱法在这些方面有优势吗?恐怕并没有。声乐界往往认为方法是方法,音乐是音乐,有一种科学的歌唱方法,就能演唱任何风味的歌曲。这种说法在道理上虽不容易被证伪,但在实践中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我们不妨类比一下,掌握芭蕾舞跳法的人,能跳好街舞吗?掌握好足球“科学踢法”的人,能打好篮球吗?西方美术大师毕加索要技术有技术、要美学有美学,但是画出来的中国画却像儿戏。

我们认为掌握“科学唱法”后可以掌握任何风格,究其实这“任何风格”不过是一种风格,此即“千人一面、万人一声”之谓也。小号大师换上唢呐也未必能吹好《百鸟朝凤》,能唱好西方歌剧未必能唱好西方嘻哈乐。如果对此还不服气,那么我们的讨论可以具体到颤音(vibrato)。因为汉语等中华民族使用的语言普遍具有声调,所以注重歌唱的鱼跃之势的“游音”,中国传统说唱艺术几乎不使用台阶加波浪的颤音,戏曲和民歌也很少使用颤音。那么,美声唱法能将颤音变为游音吗?或者再退一步,美声歌唱家能在唱歌时不颤吗?

我们再来看古诗词的平仄格律。平仄的基础是字的声调,如果字的声调都不对,到处“倒字”,那么又何谈平仄?我们平常说话一般不会倒字,朗诵诗词更不会倒字,但是一旦我们真的去细听古诗词演唱,就会发现倒字的字远多于不倒字的字。这是因为,歌唱家遵循的不是中国“字主腔宾”“依字行腔”的古训而是西方“歌词许配给音乐”的习惯,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并没有声调意识。比如曹雪芹作词、刘雪庵谱曲的《红豆词》第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其声音效果乃是“dī bǔ jín xiāng sǐ xué lēi pào hóng dōu”,十个字中有七个倒字,另外三个字未倒也不过是凑巧——正如一个不走的钟表每天也会准两次。

在中国风味的歌唱中,“倒字”可以通过润腔来矫正。但润腔也需要技术支撑,简而言之就是需要丹田用力,“别肚巧使丹田劲儿”。而美声唱法习惯于胸腹联合呼吸,长于发颤音,长于腔体松通,却不长于润腔的小弯小绕。

最后,我们也不妨再换一种问法:“中国戏曲唱法能不能唱好西方歌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美声唱法能不能唱好中华古诗词歌曲?答案自然也是“NO”。

张燚/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