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美食|谁是小岛第一味?秦皇岛的滋味,是舌尖上的山海情书
2025-07-20 09: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离开秦皇岛那日,行李箱的缝隙里还卡着半块回记绿豆糕。隔着安检口回头望,渤海湾的风似乎顺着铁轨追了过来,带着蒜蓉烤生蚝的焦香、桲椤叶的清苦,还有老豆腐卤汁的咸鲜——这座城把滋味种进了我的记忆里,像海边礁石上的牡蛎,牢牢嵌进时光的缝隙。


四条胡同里的烟火褶皱

初见秦皇岛的清晨,是被四条包子铺的蒸笼掀开的。五点半的山海关古城,青石板路上还凝着露水,胡同口的木牌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1958”几个金漆字在晨光里透着温润。穿蓝布褂的老师傅正把最后一笼包子码上柜台,竹屉掀开的瞬间,白汽裹着肉香漫过鼻梁,像奶奶掀开灶上铁锅时的模样。 

图片

热气腾腾的包子一出笼,香气扑鼻而来。记者 刘双喜 摄

点了一笼猪肉大葱馅,包子捏得精巧,十八道褶子像姑娘裙摆的花边。咬开薄皮的刹那,汤汁顺着嘴角往下淌,慌忙用纸巾去擦,却被邻桌的大爷笑止:“慢点吃,咱这包子,就得趁热喝汤。”他教我用吸管从包子底部戳进去,先吸那口混着葱姜香的肉汁,再就着小米粥咬馅,“当年闯关东的人,就靠这口热乎劲扛过寒冬。” 

铺子角落里摆着个搪瓷缸,泡着胖大海的水冒着热气。老师傅说这是给客人润喉的,怕包子吃多了腻。我捧着温热的缸子,看阳光透过木窗棂,在墙上投下竹屉的影子,忽然懂了什么叫“醇而不霸”——就像这座城,把六百年的故事都揉进了包子褶里,却只在舌尖留一抹温厚的香。


渤海湾的潮汐与蒜蓉

傍晚的刘庄夜市,是另一番热闹。穿花衬衫的小贩站在炭火前,手里的铁铲把生蚝翻得滋滋响,蒜蓉的辛辣混着海风的咸,在百米外就能勾住人的脚步。“来十个!”我学着本地人语气吆喝,老板却笑着摆手:“姑娘,先尝两个,不够再添。咱这海蛎子,鲜得很,多了反而腻。” 

图片

烤好的生蚝卧在壳里,粉丝吸饱了橙黄的汤汁,蚝肉颤巍巍的,像含着一汪月光。舌尖触到的瞬间,海水的清鲜和炭火的焦香在嘴里炸开,连壳边的蒜蓉都舍不得剩下。旁边穿校服的小姑娘,正把皮皮虾的壳剥成小扇子,她妈妈嗔怪她浪费,她却举着虾肉反驳:“老师说这叫‘虾兵蟹将’,是大海给咱们的礼物。” 

走到夜市尽头,看见个卖海菜包子的大娘,竹筐上盖着蓝印花布。“这是咱秦皇岛的‘海味馒头’。”她掀开布,墨绿色的包子冒着热气,“开春时的紫菜最嫩,掺着虾皮做馅,吃着像把大海揣进了怀里。”我咬了一口,海菜的微腥混着麦香,竟比大鱼大肉更让人踏实——原来最动人的滋味,从来都带着土地对海洋的敬意。 


桲椤叶里的草木光阴

在祖山脚下的农家院,我遇见了桲椤叶饼。穿蓝布衫的阿姨正蹲在院里摘叶子,巴掌大的桲椤叶边缘带着锯齿,背面的绒毛像新生儿的胎发。“这叶子得选刚冒芽的,老了就发苦。”她教我把面糊抹在叶面上,再放上韭菜鸡蛋馅,“满族老辈人说,这叶子能祛暑,夏天吃了不闹肚子。” 

蒸锅冒起白汽时,满院都是草木的清香。掀开锅盖的瞬间,绿莹莹的桲椤叶饼像一群蜷缩的小青蛙,拿在手里烫得直搓手,却舍不得放下。咬开柔韧的面皮,韭菜的鲜混着桲椤叶的苦,竟有种山野里的清冽。阿姨说,以前山里人赶路,就揣几个桲椤叶饼当干粮,“叶子能保住水分,走一天饼还是软的。” 

我忽然想起超市里真空包装的桲椤叶饼,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此刻握着烫手的桲椤叶饼,看阳光穿过叶纹在馅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才明白最珍贵的滋味,从来都带着手掌的温度和草木的呼吸。就像这桲椤叶,离开祖山的土壤,便再也养不出那份清苦里的甘甜。


老豆腐里的晨昏与匠心

离开前的早晨,特意去青龙县城找老豆腐摊。穿军大衣的大爷支着铝锅,豆浆在锅里翻着花,他用长勺慢悠悠地往石膏水里点浆,动作像在练太极。“咱这豆腐,得用山泉水点,不然出不来这嫩劲。”他指着桶里颤巍巍的豆腐脑,“你看,能在勺里晃悠,却掉不下来。” 

图片

盛在粗瓷碗里的老豆腐,嫩得像刚剥壳的蛋清,浇上用虾皮、黄花菜熬的卤,撒把香菜末,滴两滴辣椒油。勺子刚碰到碗沿,豆腐就碎成了小块,只能端着碗小口喝。卤汁的咸鲜混着豆腐的清甜,顺着喉咙滑下去,胃里像揣了个小暖炉。 

旁边的大叔正就着豆腐吃油条,他说这是秦皇岛人的“标配早餐”:“年轻时在码头扛活,就靠这碗热豆腐撑力气。现在退休了,还是天天来,吃的不是豆腐,是念想。”我看着大爷布满老茧的手,忽然懂了青龙人为什么把老豆腐叫“软黄金”——三百年的手艺,熬的哪里是豆浆,分明是一代代人的晨昏。 

高铁启动时,我打开那半块绿豆糕。细密的粉末在舌尖融化,清甜里带着淡淡的薄荷香,像极了秦皇岛的风。这座城的滋味,从来都不止于舌尖:是四条胡同里的人情温厚,是渤海湾潮汐里的慷慨馈赠,是桲椤叶里藏着的草木光阴,更是老豆腐碗里盛着的岁月绵长。





:秦皇岛Plus  图:秦皇岛旅游文化发布、新华社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

图片


作者:

秦皇岛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