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记忆里没有几家糕点铺呢?那些中式糕点陪伴着太多人的成长,小时候只能逢年过节吃上几口充满仪式感的稀罕物,如今却成了寻常人家的零食。实现糕点自由后,那些留在记忆中的味道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久远的香甜与快乐。
一口熟悉的味道能带你穿越时光。
回记糕点就是这样一家老糕点铺。从1945年创立至今,已走过八十个春秋了,目前传至第四代。今年50出头的回伟是第三代传人。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山海关古城内的天心胡同,听回伟讲起了回记糕点的故事。“我记得最开始是奶奶做糕点,爷爷推着小车到南门瓮圈卖。再后来是爷爷做糕点,爸爸出去卖。”从小推车到糕点作坊再发展到目前500多平方米“前店后厂”式糕点加工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回记糕点的产品也从创立之初的四五样糕点发展到目前的30多种,其中六成以上是烘焙类的八件、炉果等;此外还有蒸煮类的绿豆糕、上浆类的江米条、蓼花、炒制类的油炒面等。除了古城内的总店,还有南园、道南桥梁厂两家分店。
回伟从小耳濡目染,十四五岁就开始跟着父辈“炒芝麻”“抡大镐”“筛绿豆面”“磕桃酥”……品质来源于对细节的苛求。一块小小的绿豆糕,从选料到煮豆、晒豆、磨粉、筛粉都讲究着呢,“要精选个大颗粒饱满匀称的东北绿豆,如果大小参差不齐,同样煮20分钟,有的煮开了花,有的还没熟。”煮过的绿豆还要背到房顶晒上五天,“煮完的绿豆还热着呢,都烫后背,得赶在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铺到房顶上。”这是熟制的过程,也能去除豆子的腥气。此时阳光正好,房顶上铺了一层绿豆,回伟抓起一把正在晒的绿豆,搓去表皮,露出已经沙化的肉质,用手指轻轻捻开,“看,晒好的绿豆更容易去皮,肉质是浅黄偏绿的颜色,这也是正宗绿豆糕的颜色。”
历经几十年的磨砺,回伟精准掌握了糕点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踏踏实实地在实践中研磨,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配方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实践中,他发现月饼的酥皮要做得好,只能手工,这是机器不可能做到的,而手工老师傅讲的是感觉,“不能用经验去干活,要用道理去干活。”他摸索出一套水和油的配比,并将其数字化。此外,手法也是关键,揉面时手法要轻柔均匀,面团不能过度揉捏,包馅时一定要捏紧封口。这样,才能获得层层分明的美妙口感。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客人进店,既有轻车熟路的本地人,也有肩扛手提的背包客。一位家住海港区的女士带着女儿和外孙女一起来的,因为古城内胡同较窄,特意骑了个电动三轮车,一进门,不等店员招呼,熟练地点了绿豆糕、舌酥饼、枣糕、月饼和油炒面,三代人满载而归。另一位沈阳游客杜先生是带父亲一起出来旅游的,即将返程的父子俩给亲友们带了几包绿豆糕和大虾酥、花八件,“提前做了攻略,自己找过来的,不用尝,能坚持做这么多年,口味儿错不了。”
炎热的夏天,一口绿豆糕入口,干爽、细腻、清甜,满满的豆香,真是“食得人间清凉味”。如何将这个味道传承下去?这个接力棒已交到第四代——回云龙的手中,正如第三代传人回伟所言:“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责任。”人到中年,他才切实体会到了传承二字的分量。
来源:秦皇岛Plus(记者:苏宝平 张伟)、山海关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