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由区商务局、清源街道和供销社联合打造的"邻里有好市"便民“一兴期“市集在枣园社区和兴康家园社区开展,来自不同地区的三十多家摊位,用两天的烟火气成功治愈了都市人的"不识邻居症"。下面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到现场去看一看吧。
早市9:00准时“开张”
烟火气一秒拉满
菜兜驿站的黄瓜顶着嫩刺、西红柿带着泥香,从庞各庄的田里挖出来3小时就被端上了摊位。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那些农副产品,每一种都物美价廉,西红柿有10元3斤的,有10元5斤的,水果玉米10元7个,黏玉米10元10个,全部新鲜现摘,从早到晚摊位前的人们络绎不绝。
一旁山西老陈醋的摊位更“上头”,打醋的漏斗还没停,空气里已经是酸香四溢。“免费试喝一口”引得现场居民纷纷前来品尝,一旁的张叔叔品尝完向摊主竖起大拇指,“这醋味,真带劲!”据统计,这两天前来购买的居民达千余人次,真正让“菜篮子”拎出了“幸福感”。
手作天团上线
人人都是隐藏艺术家
爱艺书画院的湿拓画体验台前围满了人群——“把颜料滴进水盆,拿小棍儿一挑,再啪地盖上一张白纸,你就是抽象派大师!”6岁的小朋友把作品举过头顶,兴奋地向大家展示,引来一旁路人的连连夸赞。
隔壁钩织小屋的毛线太阳花,5分钟被“秒”走9朵。据了解盼盼沟织坊的摊主为康宜家园的居民,从年初开始经常参与社区活动,总是收获满满。
东青文创的“手绘北京记忆”明信片,让老街坊指着胡同口那棵老槐树红了眼眶;史大师的葫芦艺术前,大家纷纷拿起一只只做工精美的葫芦研究起来,“原来葫芦还能做成如此实用背包儿啊,真有趣”说着王阿姨挑选了一只自己喜欢的就付了钱。
两场市集共完成手作体验200余人次,最小的参与者3岁半,最大的83岁,艺术“无龄差”在清源得到了最可爱的注解。
便民服务“超暖心”
理发、看中医、换套餐一条龙
公益理发区排起了“银发长龙”。刚理完发的郑叔叔对着手机自拍,转身就拉住路过的老街坊:“快瞅瞅,这发型是不是年轻10岁?”理发师笑着递过镜子,摊位周围的笑声比电推子声还热闹。
京南中医的问诊桌前,老人们排着队等候把脉。“您这湿气重,得多吃点红豆薏仁。”医生仔细叮嘱,科普夏日养生小知识。一旁的年轻人也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学到了”,回家要试试,开启养生模式。
移动摊位的“不换号改套餐”服务同样火爆——大爷大妈们带着老花镜、举着旧手机,现场就把58元套餐砍到28元。
烟火不散场,人情不打烊。下一步,清源街道将开展一系列便民市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服务,也让‘远亲不如近邻’从老话变成日常。
来源:清源街道
编辑:刘洋
审核:张晶晶 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