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形结实,个儿不高不矮,脸庞宽大,脸色微微发红,酷暑时更是如此,头发黑而浓密,眼神中闪耀着一股力量,既坚定又温情。他叫郭凯,2012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西长安街派出所钟声社区民警。
筑梦
“我要当真警察,像六组那样!”受警察故事影响,郭凯从小也有一个警察梦。侦察、破案、追逃这些影视剧里的画面,深深印在郭凯脑海中,他朦胧地向往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毕业后,郭凯考取了北京市公安局的文职,被安排到预审总队工作。预审的日子不似剧里的精彩,每天就是与卷宗打交道。卷宗里的字迹密密麻麻,日复一日地冲刷着郭凯的眼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郭凯学会了如何让案件在“公—检—法”的流转中,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凭借优异的表现,2021年初,郭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夫妻拌嘴到轻伤,停车纠纷到判刑,案件接触越多,郭凯越发现一个规律,这些性质恶劣的案件,最初可能就源于一起家庭琐事、一次邻里矛盾。判罚不是重点,外在介入、内在化解才是关键,这样的想法在郭凯心中萌芽。
亮剑
一个炎热的午后,郭凯在预审室整理好最后一本卷,便向那身藏蓝发起了冲刺。备考的日子是无声的战场,当崭新的警服加身,肩章压上肩头的那一刻,郭凯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里,有汗水的咸涩,有塑胶跑道的灼热,更有一种沉实无比的重量。这重量,不再是少年时对荧幕画面的想象,而是无数本卷宗里淬炼的勋章。
2021年,郭凯被分配到西长安街派出所,终于成为一名正式民警。凭借预审工作多年累积的经验,郭凯在工作中一点就通,从警仅7天,就收到人生第一面锦旗。
“我包落在共享单车上了,里面有贵重物品”,那是一天夜里近10点郭凯接到的电话,他与师傅用力拍了拍脸颊,准备迎接一场新的拉锯战。两人坐在监控室,历经3小时,直至凌晨1点多,才找到挎包下落,几经周折,终于完璧归赵。当收到失主送来的锦旗时,不善言辞的郭凯指着荣誉墙激动地说:“师傅,挂这儿,以后都挂这儿。”
励心
同事认可,群众称赞,没过多久,领导就让郭凯单独“接片儿”了,郭凯也因此获得了新称号——“穿警服的副书记”。听到这声调令,他有些恍惚,脑海回想起曾经不分昼夜翻案卷的日子。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同一盆冷水迎面泼来。第一次调解邻里纠纷时,两位老人互不相让,内向的郭凯立在中间,像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回到警务室时,他一屁股瘫坐在凳子上,望着墙上庄严的警徽,失落感油然而生。
之后的一次事件成为他警途中深刻的转折点。那是一对父子,因孩子沉溺游戏而争吵,父亲一打二骂三断网,孩子绝食3次,这才求助于民警。
“我不吃,你别敲门”,这是郭凯第一次见到孩子时的场景,面对紧闭的房门,郭凯只能席地而坐,用温情的言语渗透其中。从游戏切入,长谈3小时,郭凯不仅成功打开了房门,更打开了孩子的心门。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郭凯有空时总会上门与父子俩聊天。直到现在,孩子还总会不定时来警务站找郭凯,说“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自那以后,郭凯像变了个人,他沉下心来,真正把自己“种”在了社区。
破茧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社区流动人口剧增、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社区治理的精细化需求日益凸显……仅凭一腔热忱与传统的“铁脚板”模式,已难以精准覆盖日益复杂的平安拼图。郭凯明白守护需智慧,亦需创新。于是他主动探索,以“微创新”推动“大治理”。
从“夏季宣防”到“冬季守护”,社区清查和治安要素管理贯穿始终。通过整合“西城大妈”、辖区单位、社区网格员、夜巡队,组建“钟声枫警队”,开展隐患摸排、昼夜巡逻防控、反恐反诈普法等各项工作。不让任何一个细节演变成办公桌上的一本案卷,是郭凯内心的坚守。
郭凯下班偶尔也会路过街角小店,电视里依然播放着紧张刺激的警匪片,枪火与追逐依旧炫目。他看着这些,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在他心里,荧幕上的英雄们,依然是心中敬仰的星辰。但他也更清楚,他选择的道路延伸在脚下这片坚实而温热的土地上。
钟声落处,万家安眠。守护者的时区里,晨光永远定格在需被照亮的人身上。
(西城公安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