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映水入戏来 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西城沉浸式上演
2025-07-21 18: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本报讯(记者史桭沨 通讯员司春燕)剧场的灯光渐暗,万宁桥的轮廓在水雾中缓缓浮现……7月16日至17日,由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市曲剧团支持、区文化馆打造的“艺术点亮信仰之光”原创剧“大思政课”传统文化代表剧目——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在区文化馆二层缤纷剧场上演,以沉浸式演绎让观众穿越时空,触摸运河之端的千年故事。

讲好西城故事

构建特色原创文化资源库

“要让这海子,成天下粮仓的门户!”当剧中郭守敬挥臂呐喊时,前排观众不约而同地前倾身体;当“漕工”肩扛粮袋从过道穿行,孩童伸手想触碰他们汗湿的衣襟。这种打破台上台下界限的表演,正是今年,区文化馆“原创剧目创作+思政教育实践+多场景融合传播”三位一体模式的生动实践,旨在让思政教育藏在剧情里,让传统文化活在互动中。

据悉,《运河之端有片海》聚焦传统文化篇章,以北京西城积水潭东岸的元代遗存万宁桥为故事起点,围绕“京杭大运河之父”郭守敬与京杭大运河北端“海子”展开,生动演绎了郭守敬历经艰辛治理积水潭、开凿通惠河,将“海子”打造为大运河终点漕运商贸繁盛水陆码头的故事。

北京西城作为“中国大运河”与“北京中轴线”双遗产交汇点,此次将这一历史故事搬上舞台,既是对“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西城文化标识及区域人文历史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北京唯一地方戏——北京曲剧的传承弘扬,更寄托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深情回望。

“我们挖的不只是故事,更是西城土地里的文化根脉。”据区文化馆业务干部介绍,馆内40余部原创剧都带着这样的“在地性”,从红色历史到时代新风,皆以艺术为桥连接古今。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专群结合演绎“河之端”前世今生

演出间隙来到后台,区文化馆“北京曲剧研习社”的学员们对着镜子整理戏服,与市曲剧团、区文化馆业务干部的专业演员低声对词复盘;舞台侧方,灯光师等反复调试光束等现代舞美设备,力求将积水潭的波光与通惠河的船影更好织成一幅流动的画。“仔细听这弦乐,既有京胡的脆,又掺了电子音的润,像极了老运河遇见新故事。”一位乐师拨弄着琴弦,旋律里既有老北京的胡同味儿,又透着新时代的鲜活。

“在创作与呈现上,《运河之端有片海》采用的专群结合创新模式,使我们非科班出身也能参与其中,既学习了历史,也在舞台上找回了自信的自己。”北京曲剧研习社的一名学员说。据了解,如今,北京曲剧研习社内近150名爱好者已覆盖学生、居民、工程师、交通警察、教师等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人群,为北京曲剧传承发展助力。

此外,为多维度推广传统文化、配合此次演出,区文化馆一层小剧场内还举办了《中国大运河在北京》讲座,特邀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汇通书院研学导师主讲,为观众深入解读运河文化内涵。

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该剧的上演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的魅力,也为“艺术点亮信仰之光”原创剧“大思政课”增添亮丽色彩,让人们在曲剧的悠扬旋律中,探寻运河之端的历史记忆。

区文化馆供图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