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大会举行。大会围绕“深化课改赋能成长,融合创新共育新人”这一主题,聚焦“新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两大内容,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要坚守育人本质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多位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带来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褚宏启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为题,系统阐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施路径。他指出,新课程改革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交流等关键能力,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根本转变。报告特别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更要坚守育人本质,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褚宏启结合多年政策研究成果,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改革框架:以课程标准为引领,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评价改革为保障。他分享了北京、上海等地在跨学科学习、项目式教学方面的案例,为区域课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周文叶在报告中指出,新课程评价应从传统的知识记忆转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她提出,学业质量标准的引入使素养评价成为可能,而表现性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等创新方式将成为未来重点。
针对传统评价的局限,周文叶分析了当前课堂评价中存在的“点式提问”“教学评脱节”等问题,并通过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逆向设计、任务驱动等方式实现素养目标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指出,教学改革需实现知识理论转型,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并倡导“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融合。
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办公室主任、苏州市特级校长张菊荣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需回归基础、聚焦素养,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课程从宏观蓝图到微观课堂的精准转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唐立宁首先厘清了“拔尖”与“创新”的内涵,并提出创新素养的三大支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唐立宁结合高考改革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指出未来教育需平衡学业水平评价与创新能力评估,为学生提供“心流”式学习体验。她总结道:“拔尖创新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通过科学方法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
人工智能时代要解放教师的创造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王建军讲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将“教、研、述、修”四要素有机融合。王建军通过“典型教与学互动过程的概念框架图”详细解析了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学生理解与评价反馈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提出教学设计应指向核心素养,注重活动的“指向性、增量性、交融性”。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引用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数据,强调未来职业市场对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需求,提出基础教育应聚焦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数智技术破解“质量、规模、成本”的“不可能三角”。她以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为例,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作业设计、个性化辅导和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并分享了“提示词公式”“SOLO模型”等工具,帮助教师避免“垃圾输入”和“AI幻觉”问题。闫教授强调:“技术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只有伦理护航、应用驱动,才能让AI真正赋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陈波深入分析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报告重点展示了AI技术在个性化学习、智能评测和教学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案例,特别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解放教师的创造力。”陈波教授强调,教师应当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AI作为教学创新的有力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贵指出,传统“少年班”模式存在选拔面窄、压力过大等问题,而脑科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他提出的“学习力”培养体系,聚焦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核心认知能力,通过“脑智图谱测评系统”实现精准选拔。
“每个大脑都是独特的,教育要尊重这种差异。”薛教授以遵义市高中生干预项目为例,展示综合训练如何使学生的理科能力、心理韧性同步提升。他呼吁建立“选拔—培养—评价”的全链条体系,让脑科学真正赋能因材施教。
(采写:赵翩翩 编辑:张广林 复审:郝彬 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