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眼睛也会“装近视”?真假近视大揭秘!
2025-07-22 22: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教室里,孩子们努力眯眼辨认黑板上的字迹;书桌前,学子们揉着酸胀的眼睛继续苦读——这一幕幕场景背后,潜伏着困扰我国半数以上青少年的视力问题。当孩子第一次说“看不清”,许多家长心中仍怀着一丝希望:“会不会只是假性近视?”那么,究竟什么是假性近视?假性近视又和真性近视有哪些区别呢?今天,北京世纪坛医院眼科医生为您解答。

近视的定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视在医学上的定义: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判断孩子是否近视,关键在于看光线聚焦的成像点落在了哪里。如果成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那么孩子就是“远视”。如果成像恰好落在了视网膜上,那么孩子就是“正视”。如果成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面,那么孩子就是“近视”了。

引起成像落点改变的,本质上是眼轴的长短不同。眼轴越长,成像就会落在越靠前的焦点上,近视程度也就越深。所以,真性近视其实是眼球结构发生了改变、眼轴变长所导致的。

假性近视又是怎么回事呢?

假性近视,严格来讲并非医学定义上的疾病,应该称为调节性近视或功能性近视,是眼部过于疲劳而造成虚假近视的一种状态。由于这是一种可以恢复的临时状态,所以大众称其为“假性近视”。

具体来说,当我们长时间、高强度地看近时,睫状肌会持续收缩。时间一长,睫状肌就可能出现“抽筋”的情况。这就好比我们在健身房长时间锻炼手臂,肌肉也可能出现抽筋一样。一旦睫状肌“抽筋”,就无法放松,导致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出现一种类似于“近视”的状态。假性近视状态的眼球结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眼轴没有增长,所以,此时的近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视,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缓解。

然而,假性近视绝非无害的“纸老虎”。它的出现是眼睛发出的红色警报,提示调节功能已处于崩溃边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加速滑向真性近视的深渊。更令人忧心的是,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的症状几乎无法凭肉眼区分——二者都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正是这种伪装性,使得专业诊断变得至关重要。

如何分辨假性近视

要揭开假性近视的面纱,临床上有一把金钥匙——散瞳验光。这种检查方法通过在眼中滴入睫状肌麻痹药物(如复方托吡卡胺或阿托品),使调节力极强的儿童眼部肌肉彻底放松,暴露出真实的屈光状态。

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者,以及验光过程中发现调节不稳定、矫正视力不正常且不能用其他眼病解释者,应当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光。

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1%阿托品眼膏或凝胶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最强,持续时间久,适用于6岁以下的近视儿童,尤其是远视和斜弱视的患者首选使用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散瞳。

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效果仅次于阿托品眼膏或凝胶,且作用时间较短,可考虑作为不能接受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时的替代,以及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持续时间短,睫状肌麻痹作用强度在三者中最弱,适用于12-40岁人群,临床上也可用于7-12岁近视儿童的散瞳验光。

参考文献: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来源:眼科

作者:袁青

荐稿:解晓斌


作者:

北京世纪坛医院官方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