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 BISU力量|校长奖章获得者孙菡雪团队:越努力,越幸运
2025-07-22 22: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孙菡雪、谭洋、李东衡、松古拉组成的参赛团队,凭借原创古诗词微课《青玉案·元夕——从朝堂到贬谪:辛弃疾青丝白发下的忧国忧民》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并由此获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颁发的 “校长奖章” 他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不用羡慕他人的光环多么耀眼,因为我们就是一束光。”


图片

团队成员参与市赛答辩,从左往右依次是孙菡雪、

松古拉、谭洋、李东衡

图片
图片

破题·缘起:稼轩故事里的文化基因


图片

“别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行?”一句简单的自问,悄然点燃团队成员心中参赛的火苗。看到学长学姐们在类似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他们既受到了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尝试的决心。带着一股“试试看”的劲头,几位同学决定全力投入这场挑战。

他们选择了计算机设计大赛中的“微课与教学辅助”类目,锁定了“汉语言”赛道。面对“古诗词”方向,来自山东济南的李东衡提出了以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作为切入点。他在中学曾被集体组织观看过纪录片《辛弃疾1162》,也收到过《辛弃疾传》一书作为礼物,甚至母校的名字“稼轩”,正是辛弃疾的字号。这些经历,让他对辛弃疾有天然的亲近感。辛弃疾以豪放词名世,但他为数不多的婉约之作同样精彩。《青玉案·元夕》正是其中代表,情感细腻,艺术价值突出。团队一致决定,以这首词作为微课的核心内容。


图片

参赛作品:《青玉案·元夕——从朝堂到贬谪:辛弃疾青丝白发下的忧国忧民》


图片

破茧·协作:步履不停的晋级之路


图片

“同班学习的经历,让我们拥有了特别的默契。”此前共同参与多项团队赛事的经验,成为重要基础。这份默契并非凭空而来,它是过往并肩作战积淀的宝贵财富。他们此前就曾多次组队参赛,虽然不总能获奖,但每一次经历都弥足珍贵——他们在磨合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优化协作方式,在失败中汲取经验。这些点滴积累,都为此次成果打下了基础。作品提交后,他们逐级突破,历经多轮筛选与答辩,从校赛脱颖而出,斩获北京市二等奖,最终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每一轮晋级,都是过往努力的印证。


图片

东北大学参加决赛答辩


每一次的准备,都是一次技术上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呈现内容,团队构建了主次分明的视听体系:以教师讲解影像为核心,关键知识点辅以动态文字提示,在诠释词作意境时插入水墨动画。这种符合艺术比例的构图设计,使学生们更容易捕捉内容的重点。其次,内容设计深入浅出的叙事策略,利于理解。将辛弃疾从金戈铁马到灯火阑珊的人生轨迹,转化为生动的认知体验。战火动画与词作意境的时空叠加,让"蓦然回首"的苍凉跃然眼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辛弃疾的认识,领会词人一生的转折与情绪起伏。

当然,这份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一路上的鼎力相助。汲取了首次参赛的经验,团队深知外部视角的重要性。这一次,他们不仅邀请指导老师严格把关,老师们站在教学实践者的角度,对视频内容进行了深度审视,并将微课视频进行线下投放,收集学生们的观看反馈。这些实践数据,帮助他们在教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更进一步。



图片

破壁·光芒:幸运并非成功的底色


图片

回忆起晋级国赛的过程,团队坦言确实有一丝“幸运”:他们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仅差0.3分,按照新规原本无缘国赛。一次临时空出的名额,让他们获得了继续前行的机会。“如果不是坚持做原创内容,我们可能也不会被替补上。”团队这样总结这份“运气”。另一个被他们称为“幸运加分项”的,是答辩时的小设计。李东衡扮演辛弃疾,以一段简短的沉浸式演绎,讲述词作背景与情感。 “这一形式,或许幸运地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青睐,为我们的展示增添了亮色。”他们说。

但比起这些偶然因素,真正支撑他们走到最后的,是无数个凌晨四点。视频中每一帧动画的反复修改、脚本文案逐字打磨、AI动画中人物情绪的精准调整……与这份日夜兼程的付出相比,那一点“幸运”的光芒,显得微不足道。


图片

团队修改作品至凌晨四点

图片

校长奖章答辩现场,图为孙菡雪


对孙菡雪团队来说,这段获奖经历是一次脚踏实地的积累。他们以辛弃疾的词魂为引,以同窗默契为舟,在竞赛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他们说,“幸运,往往眷顾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奋力前行的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丨党委宣传部

文字丨胡润丹

校对丨沈颖跃

编审丨黄佳丽

审定丨唐恩思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


作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