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的银龄阅读论坛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图书情景剧《木兰辞》成为全场焦点。银龄书院8位长者登台演绎女兵从军出征的故事,将传统文化传承与适老化阅读实践有机结合。这种以银龄老人为剧本创作和剧目演绎主体、将文本阅读转化为舞台艺术的创新模式,既回应了银龄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为全民阅读推广提供了适老化发展的生动样本。为此,本刊专访了本次图书情景剧《木兰辞》的编剧、导演、银龄书院院长薛晓萍,对银龄书院以原创图书情景剧助力银龄阅读展开访谈。
《新阅读》:银龄书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排练图书情景剧的?这个想法因何而来?
薛晓萍:十几年前,我在一个光荣院做义工。这个光荣院里面住的大多是退伍军人,他们总是闷闷不乐,不喜欢被人照护,想要自己开荒种地劳动。实际上,是长者心里不接受被照顾这个现实,总想着自己还能冲锋陷阵,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了激活这种生活热情,让大家有事儿可干,我们就把大家从小都知道的那些传统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刘胡兰》《王二小》《半夜鸡叫》《东郭先生》等,大家演起来可带劲了,而且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甚至都不用背台词。当大家唱到二小放牛郎的时候,好多老兵都落泪了。从此以后,我们就开始编导图书情景剧。
《新阅读》:从光荣院到现在全民阅读大会的舞台,这十多年里,银龄书院的图书情景剧排了有多少部?都有哪些类型的剧目?
薛晓萍:不算即兴表演,不完全统计有260多部。
我们在剧目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现实生活需求,编排设计了红色经典图书情景剧(《红岩》《刘胡兰传》《回延安》)、中国传统戏剧情景剧(银龄版“临川四梦”)、现代文学适老情景剧(《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与地坛》)、外国文学经典情景剧(《项链》《变色龙》《麦琪的礼物》),等等。我们还制作了心理疗愈情景广播剧、节气穿衣指南广播剧,结合我们书院成员的主要生活地域,创作了纪实生活四合院系列剧目。
《新阅读》:这些剧目都在哪些地方演出过?演员来自哪里?主要受众包括哪些人群?
薛晓萍:我们的演出覆盖线上、线下。银龄书院的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家都想积极参与图书情景剧的排练与演出。于是,我们就把图书情景剧分为线上的广播剧和线下的现场版演出两个版本。
广播剧靠的是声音的变化,补充一些话外音和简单的音效即可,居家在微信群聊里就可以完成。录制好的内容经过后期处理后,报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音频客户端审核,通过后在银龄书院云听官方账号播出。目前,已完成广播剧录制131集,在“云听”的播放量达27万次。其实现场演出的情景剧,我们也会每天在线上练习。很多老师吃过晚饭就主动腾出时间参加排练,有的老师甚至是在洗手间完成排练与录制的。音频录制好后,发到微信群,大家互相找瑕疵,互相修正。
现场演出的地点有养老机构、街道社区、医院、村镇、公共图书馆、书市、书店、领读者培训班、北京阅读季各类阅读活动场景,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的演出。
演员全部是银龄书院银龄人艺术团老师们。大家一起演图书情景剧是一种精神支撑和心灵陪伴。有一年,我们在地坛书市有连续5天图书情景剧《我与地坛》的展演,一个老师刚刚失去老伴,一直在痛苦之中。我们都劝他不要来,但他说:“你们不要撵我走,我在这儿和大家在一起是最好的,在家更难受。”老师们对演出都充满了热情,积极性非常高。
我们演出的主要受众是老年人和儿童。金童银龄绘本情景剧在北京图书大厦连续几年都有展演,主要集中在春节、国庆节、六一儿童节及寒暑假期间等。
《新阅读》:在不同场景演出时,剧目选择和表演设计上会不会融入一些巧思?
薛晓萍:当然会。就像刚才提到的地坛书市,我们会把《我与地坛》作为主要剧目,书、剧、景相呼应,演出效果会更好,而且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图书情景剧可以带动阅读。我们演完《我与地坛》后,立刻有观众跑到书摊去买书。有书店老板说,你们这部剧真的帮了我们大忙,这本书卖得非常快,都卖光了。场内场外,包括保安和保洁都非常感动,忍不住过来听一听,给我们鼓个掌、点个赞。
《新阅读》:这样多场演出,都是怎么排练的呢?请您讲讲排练中的故事。
薛晓萍:我们排练基本在公园,春夏秋冬都在公园。剧中的很多道具都是演员自己或是家人做的。比如,《木兰辞》中木兰的纺车、《半夜鸡叫》中的镰刀、铲子,《冬奥情暖四合院》中的冰车、冰鞋,《刘胡兰》中的小手枪、假胡子,《东郭先生》中的狼尾巴、头饰等,大家都在默默付出。
排练过程中确实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比如,2023年排练的古装戏《书生赶考飞花令》,是剧组赴嘉兴参加全国中老年时尚风采大会时的展演节目,表演受到500名与会模特的点赞,那真是掌声雷动,大家都很受鼓舞。因为这个剧从剧本到演出一共只有10天时间,还是有些粗糙的。回北京以后,我们想继续排练打磨。记得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日,剧组有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排练时有个老师有点口齿不清,并听说她头一天晚上就有不适症状。我立即给这个演员打电话,发现确实有问题,她一个人在家,家人都在外地出差,于是我按照她给的电话号码分别给她的家人打电话,同时通知剧组人员随时准备出发送她去医院。最后在她家人的安排下,她住进了医院,医生说她捡了半条命。现在她已经康复,还经常在群里参加线上活动。
排练也有很多趣事。原创图书情景剧可以为演员量身打造角色,甚至以他们的名字安排剧情,比如说云姐、梅表姐、秦表姐、陆大妈、音乐人等,这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体验剧中的人物,演员们也感觉很开心,促使他们演得更好。
那年去苏州诚品书店演出《书生情暖四合院》,原版只需8位演员,后来又有一些老师也想去参加演出,那怎么办呢?只好修改剧本添加角色,一位演员演校长,另一位演员演社区主任等,大家也都能根据临时修改的剧本很快进入角色。也就是因为这次临时改编,有的老师至今都被称作华校长、凯哥等。
更有趣的是,我们经常在外面即兴训练、即兴表演,这对排练情景剧有特别大的挑战。那年参加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杭州西湖游览真的很累了,扮演《半夜鸡叫》中老地主的演员非不让大家坐船,说是要漫步西湖。为了争取休息时间,我席地而坐,对大家说即兴训练开始,训练小品《老地主穷游西湖》。没想到这些演员立马就分配好了角色,拿出道具即兴演上了,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导演,就是自编自演。引来很多围观的人,有两个年轻人还偷偷做了全程拍摄,发到了网上,第二天还有媒体记者要找我们采访呢。
《新阅读》:您认为图书情景剧与阅读的关系是什么?像这次的图书情景剧《木兰辞》,台词、情节和精神内核都致敬了原作,但是故事背景和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创新,您认为阅读和再创作、再演绎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薛晓萍:图书情景剧源自对图书的阅读与热爱,只有深耕细读,吃透图书中对我们老年人有益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才能将它浓缩为一个剧本,而这个剧本要根据演员的个体情况量身打造,演起来才能不费力气。
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银龄阅读论坛上展演的《木兰辞》脱胎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养老机构做义工时,有一位老兵奶奶状况不佳,但当她看到电视里演《花木兰》时情绪明显好转。于是,我们尽快购买了一张《花木兰》光盘,让护工放给老兵奶奶看,她的状态渐渐好了起来。因此,我决定编写这部剧。《木兰辞》是乐府诗集中的经典,诗里的每一个字剧本中都没有落下。为了借《木兰辞》讲述女兵故事,原本我们还设计了一大段导读,转念一想,何不用表演来传递故事呢。于是我们撤下了导读,改由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兵,听到“唧唧复唧唧”的声音,马上变得精神振奋。最后老兵出场时想甩掉拐杖,甚至不让护工去扶。这样古与今就合情合理地产生了联系。
总之,只有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原作表达的思想,才能够编写和演绎出优秀的图书情景剧。
《新阅读》:您认为图书情景剧对银龄群体有什么特殊意义?
薛晓萍:图书情景剧这种表演形式,能将书籍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因视力下降或阅读习惯不足带来的障碍。其次,通过图书情景剧再现原著场景,让参演的老人亲身体验与剧中人物的角色置换,可以帮助老年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书籍内涵,唤起情感共鸣。此外,相较于传统读书会模式,对于观众来说,图书情景剧通过表演艺术将书籍中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更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北京市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的热线接线员,接了3年的老年电话,我认为心理问题在老年群体中不是个案,我把这些问题与书中的一些内容结合起来,改编成心理疗愈情景广播剧,如《爱的艺术》《赞扬与责备》《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等,能有效缓解老年群体心理问题。一位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读者对我说:“你演广播剧,我很受启发和教育。以后跟着你们好好读书,不胡思乱想了。”
对图书情景剧的运用自如,源自海量阅读,源自把图书情景剧作为老年读者阅读和健康生活的助力器。这是一种新形式,简单易学值得推广,非常受老年读者欢迎。
《新阅读》:未来,您对于银龄书院的图书情景剧有什么计划?今后会有何突破?
薛晓萍:随着AI的涌入,很多老年朋友能够接受高科技产品,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所以我们的阅读模式也要有所创新。当然我们不会一味地使用AI,不能让AI替代了我们的原创解读,毕竟我们的解读是要结合老年人实际的,所有图书情景剧在编写时,都会考量这本书、这个剧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没有营养价值?能不能滋润心田?有没有鼓励作用?能不能增加生活的勇气?能不能让老年人感到快乐?没有这几点,我就不会为老年人解读,也不会改编成图书情景剧。
最近,我们的《经典阅读课》已经开机拍摄,并在《北京日报》“北京号”发布。经典阅读课首先由老年人通过微短剧提出问题,通过领读者解读给出方案,通过访谈打开心结,通过官媒输出让更多老年朋友得到心灵滋养与精神慰藉。这样就将图书情景剧浓缩为1分钟左右的微短剧,既一语道破经典主题,又挖掘其中的现实意义。我们已完成拍摄、发布的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百年孤独》《变色龙》《边城》《围城》等100余部。
《新阅读》:您对老年阅读有一些什么建议?
薛晓萍:作为一个老年人,我觉得越来越老,问题越来越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种种的失去,种种的不如意。没有什么好办法,没有什么特效药,我们终将遇到衰老与孤独。遇到问题最重要的是自我调节,我们不可能让家人24小时全天候陪伴左右,不妨捧起一本书。阅读是最长久的陪伴,无论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对应的方案和出口,这样就可以快乐起来。我尊重所有老年人所有的阅读方式,只要喜欢,只要能读进去,只要阅读能有帮助,能提升生活质量和快乐指数,那就是最棒的读者。(作者单位:《新阅读》杂志)
本文刊发于《新阅读》202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