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大学生“筑梦小岗村”探索书本知识转化田间地头路径
2025-07-23 11:1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炎炎夏日,全国各地高校学生怀揣着对改革源头、希望田野的憧憬与向往,来到小岗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学子们充分展现青春风采,下田地、访农家、走园区、做调查,躬行求实,知之益明。

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

历史长河中的精神锚点

七月的小岗村,青砖黛瓦间仍回荡着47 年前 “大包干” 的铿锵誓言。实践团抵达后,没有急于开展活动,而是先在历史的褶皱里寻找精神密码。指导教师马晨晨在团队会议上的话语发人深省:“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土壤,我们要做的是让小岗精神通过视觉语言活起来。”

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

队员们埋首于“大包干” 纪念馆的文献中,泛黄的契约文书上,18 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依然醒目。这些带着体温的历史信物,让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的改革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在晚间的 “破冰之旅” 中,当来自全国的高校实践团队围坐畅谈时,左宗鹏的分享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小岗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创新的故事,这正是我们艺术创作最珍贵的素材库。”

这场跨越地域的思想碰撞,无意间复刻了小岗村“敢为人先” 的精神基因。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围绕 “乡村服务中的专业价值” 展开的辩论,恰似当年村民们在煤油灯下讨论分田到户的热烈场景,只是今天的议题已从 “吃饱饭” 升级为 “富脑袋”。

改革热土上的青春宣言

次日的开班仪式,让这场青春实践有了更厚重的时代注脚。滁州市委副书记金力同志在致辞中提到:“小岗村的改革从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 这句话在授旗仪式的红绸舞动中,成为全体实践队员的行动纲领。

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

李锦柱书记的专题报告,为实践团打开了理解小岗精神的三维坐标。他指着投影幕上凤阳花鼓的剧照说:“这根鼓槌敲了六百年,敲出的不仅是民间艺术,更是小岗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精气神。” 当讲到小岗村如何将 “大包干” 精神转化为 “乡村振兴方法论” 时,他特别强调:“青年的‘能力’,要体现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解决方案。”

这场报告后的深度访谈,成为实践团的“思想充电桩”。针对 “凤阳花鼓的现代表达” 这一议题,李锦柱的建议颇具启发性:“不要让传统艺术只待在博物馆里,要让它成为年轻人手机里的表情包、乡村旅游的体验项目。” 这番话让主攻视觉创达的队员们豁然开朗,初步构思出“花鼓元素 + 数字文创” 的实践方向。

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

从历史现场到未来战场

三天的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年学子与乡村振兴的对话通道。实践团成员在日记本上写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小岗精神在设计图纸上、在调研报告里、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焕发新生。”

据悉,接下来实践团将深入农户采集素材,计划用插画形式再现“大包干” 历史场景,开发融合凤阳花鼓元素的文创产品,并计划为村小学设计艺术教育课程。这些计划虽小,却承载着青年一代对“改革” 二字的当代诠释 —— 正如小岗村从 “分田到户” 到 “乡村振兴” 的跨越,青春的实践也在从 “认知历史” 向 “创造未来” 演进。

池州学院“筑梦小岗”实践团在安徽省小岗村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岗村的夜晚,星空下的村委会大楼依然亮着灯光,正如47年前那个决定中国农村改革方向的夜晚。不同的是,今天的灯光下,是青年学子与基层干部共同绘制的乡村振兴蓝图,而那18 枚红手印的精神火种,正通过青春的双手,传递向更辽阔的田野。

消息来自:小岗村之窗


作者:

现代企业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