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领域,复排传统(经典)剧目是各院团的一项重要工作。2024年9月12日,北京京剧院程(砚秋)派青衣迟小秋及其团队复排的程派京剧名作《红拂传》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无论是演出质量、观众反响,还是散戏后的社会反馈,该戏都可算是一部“现象级”的京剧,是北京京剧院近年来挖掘整理复排传统剧目中的优秀代表。
在笔者看来,《红拂传》是在遵循戏曲创作演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复排,在情节编排、唱腔设计、唱词填写、舞台装置等方面积极探索,守正不守旧、创造又创新,展现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全新气象,不仅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视听兼美的精神享受,也为其他院团复排传统剧目做出了有益的、可供借鉴的尝试。
一、细节连缀故事
《红拂传》又名《风尘三侠》,由罗瘿公编剧,1923年程砚秋首演于北京华乐园,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该剧取材自唐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以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为背景,围绕红拂(原名张凌华)、李靖、虬髯客(原名张志坚)三人的生平境遇与交往经历,铺展开一幅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报效家国的群像画卷:孤女红拂幼年失怙,寓居丞相杨素府中,虽被当作歌姬教养,但心怀凌云之志,不愿囚于高门。机缘巧合下,她遇到前来向杨素献策报国的李靖,其丰神俊朗之姿、忧国忧民之心令红拂心生爱慕。
是夜,她改扮男装投奔李靖,诉说衷肠,彼此情投意合,遂结为夫妻。二人深感杨素昏聩、绝非明主,故离开杨府,去往太原李世民门下以谋前程。行路途中遇见虬髯客,三人志趣相投,于是结为挚友。虬髯客亦有志平定中原,但李世民机智豪才名扬四海,于是约定先一同访谒再定行止。在太原,虬髯客认为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自己不能及的,于是放弃了谋取天下的想法,携妻出游、闯荡四海,并将家资赠予红拂与李靖,助其实现报国宏愿。
整体看来,《红拂传》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但由于创演年代距今已逾百年,彼时观众眼中新奇巧妙的情节内容和叙事手法,对当下的观众而言已是老生常谈。
而经典之所以需要复排,就在于它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集大成之作,虽然由于时代迭变、市场效益、技术条件等多重因素而湮没于历史风沙之中,但其中华美学风格与思想文化内涵仍具有典型性。所以复排《红拂传》的首要前提,就是继承、保留原作中的经典元素,同时创新编演思路、优化剧本情节,让观众喜闻乐见于传统剧目的重焕生机。
继承并不意味着照搬,还要根据时代文化发展、观众观赏需求增添新的内容,这也是复排传统剧目难度最大之处。因此,复排《红拂传》以较为成型的“王吟秋整理舞台本”为剧本基础,增加对主人公红拂经历的诉说,打磨雕琢具体表演细节,进而提升人物行动的合理性,令其与当下观众的审美接受更加契合。
以红拂夜奔李靖这一情节高潮为例,“王吟秋本”中原有三处铺垫,首尾连缀,实际构成了《红拂传》上半场的主要内容:其一是开场的[二黄慢板]“在相府每日里承欢侍宴”,发挥了定场诗的作用,红拂自报家门,表示不愿囿于侯门;其二是“侍宴”中的[西皮流水]“佯装欢笑到堂前”,进一步加强了观众对于红拂盼望脱离富贵牢笼的认知;其三则是“夜奔”中,红拂盗令出府,乔装前往玉津园与李靖见面,通过几句唱词表露爱慕之意。
这三处虽然对红拂与李靖的相知相恋进行了说明,但是连贯性不强,在对情节补充的合理性上稍显不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复排本首先对第三处“夜奔”进行了大幅的增添,将“王吟秋本”中红拂的念白和[西皮摇板],增改为板式多变的“诉衷肠”唱段:[西皮散板]“未开言不由人心中悲惨”,转[西皮原板]“老娘亲闻凶信身体病染”,再转[西皮快板]“想起了二爹娘珠泪涟涟”。
这三处唱段衔接、转换巧妙,红拂含泪向李靖,也向台下的观众自剖身世,父母早丧的忧伤、寄人篱下的酸楚以及获取自由的盼望在戏中人如泣如诉的吟唱和文武场的烘托中倾泻而出,颇具感染力。
也正因如此,观众才知道红拂是将门之后,父亲为国捐躯,所以她性格中的英姿飒爽、侠骨柔情以及对侯门生活、歌女遭遇的厌恶并非空穴来风,红拂的形象得以更加立体,夜奔的动机也更加合理。
其次是仔细打磨前两处的表演细节,通过形象与行动的兼美,绽放中华戏曲的程式端庄和艺术品位。不同于《锁麟囊》中薛湘灵的娇柔,《荒山泪》中张慧珠的忧怨,红拂的出场带有一种别样的凝滞。剧中人执云帚缓缓而出,如风摆荷叶,一步一叹,[二黄慢板]本就低回深沉,在演员的唱念表演中,戏中人的苦闷和无奈尽显无遗。
“侍宴”一折中,演员着意将红拂与李靖相遇时的心理状态通过细微的动作和神态变化表现出来,在塑造人物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红拂是闺中女儿,在宴席上突然见到陌生男子,必然先是慌忙退后,但听着李靖谈论家国大事、直抒豪情胸臆,她对这个英武不凡的男子逐渐好奇,所以隔袖偷觑,之后更是大胆上前,最终二人相见,红拂含羞而退。
红拂是武将之后,生性霁月光风、不喜拘束,被当作歌姬教养长大的经历更令她抗拒礼教规矩的严苛。可以说,红拂的行动一直是与她身世经历的传奇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相契的。
所以这一处表演看似简单,实则对演员要求极高。如果表演过于急切,未免给观众带来轻浮浪荡之感,而令其忽略红拂的侠骨柔情,若是一味求稳,便易失于温暾,很难将观众注意力一直留在舞台上。
在氍毹积淀数十载的迟小秋,有足够的表演能力和丰富的演出经验把握住人物心理和表演节奏,不过分夸张形体动作或神态表情招徕观众,一步一动、一唱一念,有一种“克制的张扬”,将红拂的女儿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十分到位。
红拂夜奔这一颇具传奇性的民间故事也在剧本编排和演员表演中消解了“淫奔”的诟病,转为对有情人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鼓励和对女性勇于突破封建枷锁、奔赴向往生活的赞美。
二、唱段点厾华彩
戏曲的表达是写意的,以虚驭实、内含乾坤,同时又是程式化的,演员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有典可循。《红拂传》作为程砚秋早期的代表作,深蕴程派艺术“四功五法”的三昧。
因此,复排《红拂传》的另一难题,在于补充增添的唱词、板式、行动、身段能否与原剧已有的节奏、气质契合统一。事实上,这是所有复排剧目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对编演团队是否敢于在形式上创新、在内容上创造的考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代表,戏曲始终走在顺应时代发展大潮的前列,不断尝试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复排《红拂传》形式上的创新之处,正在于现代舞台装置的进入,其中以灯光的使用最为突出。
以“舞剑”一折为例,灯光师除了使用顶灯点亮舞台全场外,还使用射灯跟随红拂舞剑的步伐。在光束的照射下,双剑冷冽的金属光泽随演员的手腕翻转、脚步挪移反射到观众席上,为观众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程砚秋演出《春闺梦》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灯光等舞台装置,这一尝试还被当时的报纸誉为“于新旧过渡中之舞台上,力求现代化,开旧剧之新纪元”。一百年后的北京京剧院编演团队继承了先人勇于创新的编演思路,在戏曲美学范式的框架下进一步运用现代舞台装置和演出技巧为情节内容服务,不仅凸显了戏曲本身的写意之美,也加深了观众对整场演出的沉浸体验感。
复排《红拂传》在内容上的最大创造,是加入了大量唱段和念白,修改了部分唱词。新的唱段虽然主要为[西皮]板式,但能贴合观众的观剧节奏,不仅传唱度和观众接受度较高,传播范围也更广。
除了前文提及的“诉衷肠”唱段外,“夜奔”一折中还添加了一段红拂与李靖的[西皮快板]对唱“我本是山野村夫不敢高攀(李),李先生说什么才疏学浅(红)”。这一段节奏逐步加快,红拂用“我敬你”的排比增强气势、宣泄情感,说明自己是真心孺慕李靖的气度学识和为民之心,表达自己的拳拳真情。
而李靖的剖白不仅是对红拂坦诚以待的回应,也令观众直接感受到红拂冒险夜奔的勇气没有被辜负。从演出效果看,红花须得绿叶配,饰演李靖的张建峰宗奚派,与程派的迟小秋配合得宜,程派的流云遮月与奚派的清新雅致巧妙融合,听起来醇厚动人、余韵绵长。这一段[西皮快板]的加入并不突兀,二人的美满爱情也显得更加动人心弦。
第二处较大的增添,是在红拂的剑舞表演后加入一段[西皮快板]“谢兄长恩义广”唱段收束全剧。面对即将远行的虬髯客夫妇,红拂感慨万千,这段唱词中使用了对仗、排比等手法,赞美了虬髯客的深情厚谊与义薄云天,抒发了心中对好友离去的不舍和祝愿路途平安的心意。
从中国文学传统看,“送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名篇佳句数不胜数,王勃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李白有“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这一唱段不仅符合古代朋友相送的情境,更见知己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真挚动人。与此同时,这一处也对全剧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升华。
虬髯客和红拂、李靖只是萍水相逢,不仅与二人义结金兰,更愿意将全部家资相赠,帮助他们实现救民报国的宏图大志,自己则出海另闯天地,这一行为与中华优秀传统品德中的义德相符,毫无疑问是值得赞颂与传扬的。
从结构上看,“舞剑”是整部剧的最后一折,演员要手持双剑,既唱又舞,最得观众青睐。但观众在高度聚焦注意力之后,会自然进入放空的状态,若此时收尾散场会缺少情绪上的过渡,虽然余音绕梁,但难免有些平淡。
而在末场中加入一节唱段,不仅能够缓冲剑舞的震撼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舞台上,也再次打破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在剑舞结束之后更上一层,产生了高潮迭起的效果。这一点与《锁麟囊》的“这才是人生难预料”、《碧玉簪》的“玉贞生来非下贱”类似,也反映出复排团队老道的戏曲编演经验和对观众体验感的重视。
三、传“程”不忘初心
由程砚秋开创的程派京剧艺术,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影响广泛深远。
迟小秋宗程派,亲炙程砚秋的入室弟子王吟秋,11岁入戏校,16岁跟随王吟秋学艺,19岁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被戏曲家翁偶虹誉为“程派标准传人”,也是当今深受观众和戏迷喜爱、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京剧演员之一。
迟小秋受乃师真传,唱腔、身法深得程派神韵,数十年间一直潜心京剧舞台表演,将全部的精力投身于继承、传播、弘扬京剧艺术的事业之中。
2024年是程砚秋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此时距离迟小秋摘得“梅花奖”也已经过去40年。在本可以“躺平”的年纪,她依然选择挑战自己,在票房和口碑都未知的情况下排演久别舞台的传统剧目,其决心、勇气、实力缺一不可。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定要复排《红拂传》呢?答案或许就像迟小秋在谢幕时向所有在场观众所表达的:因为观众有欣赏的需要,因为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先师的敬畏与缅怀,用行动真正传承弘扬京剧艺术。这正体现出一位优秀京剧演员的职业操守、艺术追求和责任担当。
守正是文艺的根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对于传统剧目来说,复排所追求的不应该是百分百的原样重现,而是以守正继承为主体、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力图剧目的“再经典化”。这一过程必然是漫长而曲折的。
《红拂传》演出结束后,戏中的主要表演片段被观众上传到各大网络社交和视频平台上,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评论和建议。这正是剧团在信息化时代复排传统剧目必然经历的过程。倘若仔细倾听这些表扬与批评芜杂交错的声音,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对《红拂传》的认可与支持,这也侧面证明了《红拂传》复排的成功。
因此,对《红拂传》这样一部艺术丰满、程式凝练的作品来说,如果能给创作者更多的时间编排情节内容、设计唱词板式,给演员更多的机会走上舞台接受广大观众的检验,让整部剧的艺术风格更加统一和谐,演员、乐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成熟,它一定能以更好的姿态走得更远,真正走进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图片来源于北京京剧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