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社工有方系列之多元参与建亭记:让居民成为 “主角”
2025-07-24 18: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案例分享

龙门新区四区是一个建成超10年的拆迁安置小区,1300余户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近30%,租户众多,邻里间互动稀少。由于缺乏固定的公共议事空间,居民对停车位规划、绿化维护等事务的意见常因沟通不畅而积压,进而引发矛盾,影响了社区的和谐氛围。

社区社工站调研发现,78%的居民明确表达了“建立议事点”的愿望。老年人渴望有固定的交流场所,租户希望表达居住诉求,年轻人也期待有线下互动的机会。然而,社区自发组织能力有限,难以整合分散的需求并推动实施。此时,社工的专业介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通过系统收集诉求、协调资源,将居民的期待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调研:精准把脉,多元参与定选址

社工站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多维度引导不同群体表达诉求。针对老年人、党员、租户代表等,社工入户走访,耐心询问他们对选址、无障碍设施的想法,如“您觉得在哪建亭方便?希望有哪些功能?”;考虑到年轻居民习惯线上沟通,社工设计了电子问卷,附上简洁的功能示意图,引导他们表达对风格、使用规则的建议;在组织3场社区党员、楼栋长、志愿者座谈会时,社工先梳理前期收集的零散意见,再用引导语协调不同声音,如“大家看中心广场临近老年活动区,人流量也大,是不是更合适?”,最终初步确定议事亭选址在小区中心广场。

设计:集思广益,融合需求出方案

为使议事亭更贴近居民需求,社工链接有建筑设计经验的居民志愿者,融合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兼顾老人无障碍、避雨以及年轻人简洁实用的特点,形成了开放式结构、配长椅石桌遮阳棚的初步方案。方案公示时,社工将纸质版贴在公告栏,电子版发至微信群,还特意为不常用手机的老人读方案内容,并根据“加夜间照明”的反馈及时调整。施工期间,社工牵头成立“监督小组”,手把手教志愿者检查施工质量,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简易劳动,如“搬块砖、清个场,这亭子就有咱自己的影子啦”,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运营:居民主导,自治激发社区活力

议事亭启用前,社工策划了揭牌仪式,特意选居民代表揭牌。首场“垃圾分类优化方案讨论”中,社工先讲清议题背景,再用“谁先说说自家分类时遇到的难题?”引导发言,避免冷场。随后,社工拿出空白的《议事亭使用公约》,说“亭子是大家的,规矩咱一起定”,引导居民讨论出每月1次固定议事会、提前预约等规则,并协调居民志愿者轮流管理,从旁协助但不包办。

议事亭启用3个月内,居民通过议事会解决了“停车位重新规划”“老年活动区增设休息凳”等6件民生问题,矛盾投诉量较之前下降40%;参与议事的居民从最初的20人增至60人,涵盖各年龄段。居民夏阿姨说:“以前觉得小区事和自己无关,现在能坐在亭子里聊想法,感觉自己也是社区的一份子。”议事亭逐渐成为邻里互动的“纽带”,不仅用于议事,还成了老年人下棋、年轻人交流育儿经验的场所。社区志愿者队伍新增15名成员,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真正实现了从“矛盾积压”到“亭聚民心”的社区蝶变。

案例分析

该案例精准捕捉居民需求后,以多元参与的方式推动议事亭建设,从调研选址、设计到运营,全程让居民深度参与,充分激发了居民自治活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入户走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收集意见,兼顾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使议事亭真正成为居民的“心头好”,有效解决了社区矛盾,促进了邻里和谐,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技巧解析

社工运用了优势视角理论,挖掘社区居民尤其是志愿者的能力和资源,如链接建筑设计志愿者参与设计;采用地区发展模式,推动居民自助互助,通过组织座谈会、引导讨论等方式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他们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在服务中不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居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社工扮演了资源协调者、使能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协调各方资源,提升居民参与能力,促进社区发展。

社工话

在服务过程中,看到居民从最初的冷漠疏离到积极参与,从矛盾重重到和谐共处,我内心满是欣慰。每一次的沟通协调、每一场的讨论议事,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社工工作的价值。居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逐渐增强的归属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也激励着我继续在社工道路上坚定前行。

结案陈词

这座小小的议事亭,藏着社区治理的大道理:民心不是靠“说”聚起来的,而是靠“一起做”暖起来的。通过社工的专业介入和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成功搭建起沟通议事平台,解决了诸多民生问题,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作者:

门头沟社会组织联合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