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基础教育筑梦人!他们将这样书写教育答卷!
2025-07-24 19: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任。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23〕5号)文件精神(以下简称“国优计划”),旨在打造一批专业素养卓越、教育情怀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国优计划”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即将奔赴教育一线,开启育人新征程。在这些毕业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北师大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以及在教育创新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他们用青春与热情书写着对教育的热爱,带着初心和使命踏上从教的征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共同见证北师大在培养“大国良师”征程中的坚实步伐与卓越成效。


图片

“国优计划”培养模式



01

张金哲  立志燃灯,逐光而行


图片

指导实验


自本科阶段起,张金哲便刻苦学习,努力提升物理理论功底。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他在郭新恒教授和康现伟副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课堂之外,张金哲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与社会实践,获得多项荣誉。


2023年暑期,张金哲赴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第三小学支教。在一次课后,一个小男孩向他提问:“哥哥,什么是夸克?我们为什么找不到它?”这个问题深深震撼了他。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中,他看到了那双眼睛里闪烁的好奇与渴望。同时,他意识到,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求知欲上及时添柴助火,这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肩负的责任。与导师交流后,他坚定不移地报名参加“国优计划”,在攻读理学硕士的同时攻读教育硕士。成为“国优生”后,他在周颖副教授的指导下,深入参与物理教育研究,不仅参与了东城区教科院组织的 “师生共进素养型课堂”研究项目,还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四届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中荣获“最佳教学设计奖”。


图片

实习期间陪伴学生参加国防教育训练


教育实习期间,张金哲前往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在曲成本校长的支持下,他全程陪伴学生参加国防教育训练,跟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在教学方面,他在物理组李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参与了教学全流程:从课标研读、教案编写,到课堂教学、试卷设计与批改、教研讨论,均表现出专业性与责任感。他特别注重课堂实践与学科素养融合,善于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验演示加以呈现,深受学生欢迎。此外,张金哲还主动参与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筑基计划”项目,通过自制讲义、自编习题、自主答疑等方式,提升物理学科教学质量。他设计的物理讲义条理清晰、贴合学生认知水平,体现出优秀的物理教学设计思维和对学生学习节奏的精准把握。


张金哲认为,“国优计划” 的初心是为中小学输送一批专业功底扎实且具有赤诚教育情怀的年轻力量,从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与“国优计划”实现了双向奔赴——他通过在学术与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磨砺,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国优计划”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得以与教育一线接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使命。



毕业生心语




我非常荣幸成为北师大“国优计划”的首批毕业生。教师之于学生,是燃灯者,是照亮前路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学生内心深处点燃一束对科学的热爱之光。“国优计划”让我更加坚定了要走向中学讲台的决心。我愿扎根一线,以物理为笔,以教育为心,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科学的种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引路之光。


——张金哲



02

裴晨雯  山海行远,教泽绵长


图片

在教育导师课题组组会上进行汇报


2018年,裴晨雯从西南小县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憧憬,选择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四年,她如同一块海绵,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尽情汲取养分,地理实验室里有她专注调配土壤样本的身影,教室黑板上留下她反复练习的地理板书,每一次地理实验她都认真操作、深入思考,力求将每一项技能都掌握扎实。


大一结束那年,裴晨雯加入了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踏上了前往偏远山区支教的路。支教地区条件艰苦,教育水平较为落后,但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她的内心。裴晨雯意识到,地理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打开孩子们认知世界大门的钥匙。从那时起,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在她内心深处悄然萌发,她渴望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多孩子带去知识与希望。


本科毕业后,为了在专业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裴晨雯选择升学深造,继续攻读北师大自然地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将研究方向聚焦在土壤相关领域。研一结束的暑假,裴晨雯关注到“国优计划”,这与她成为教师的理想不谋而合。她立刻行动起来,并成功入选了第一批“国优计划”研究生。得知入选消息时,她激动不已,导师给予的充分支持与鼓励,更坚定了她在教育道路上前行的决心。


“国优计划”支持修读双学位,裴晨雯马不停蹄地投入进教育课程的学习当中。修读期间,她不仅学习了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学基础课程,对“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还在地理学科教学的课程中逐渐掌握教学技能。在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这门课上,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倾囊相授,她的教学能力在一次次的备课中得到提升。同时,她还与学科教学的同学一起钻研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设计,共同参加地理教研成果评比并斩获一等奖。


研三上学期,裴晨雯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实习,她从初次登台的紧张忐忑、手心冒汗、声音颤抖,逐渐成长为能够自如融入班级、熟练开展班级管理的准教师。这次深入班级的实习经历,不仅让她在教学方面收获满满,也让她对如何成为学生信赖的好老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图片

为教育实习备课磨课


在双导师制度下,裴晨雯接受自然地理与教育两个课题组的联合培养,并顺利完成自然地理和教育两个方向的毕业论文。教育领域导师的全力支持,为她搭建了汲取教学经验、快速成长的关键平台。毕业后,裴晨雯成为了家乡中学的一名地理教师,这所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新学校将成为她施展教育抱负、抒写教育理想的舞台。站在人生的新起点,裴晨雯满怀憧憬,期待在教育事业中书写崭新的篇章。



毕业生心语




每个人在面临选择时都会犹豫,担心这不是最优解,但我们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一开始我也担心选择“国优计划”后的双线并行会不会很疲惫,但我有随时变道的勇气。实际上,选择“国优计划”后我不仅接触了全新的知识领域,认识了新的朋友,也感受到了教育课题组独特的人文关怀,并在招聘过程中享受到了双学位学习带给我的优势。祝愿大家能在教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点亮每一双求知的眼睛。


——裴晨雯




03

邹清华  从科研幕后到教育蜕变


图片

试讲课程


2022年,邹清华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攻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主攻教育数据挖掘方向。本科期间,他曾凭借出色的数学能力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一等奖。以往的理工科学习经历不仅为他构筑了坚实的数理知识基础,更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研究教育数据挖掘的过程中,他逐渐被教育领域的独特魅力吸引。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他深刻体会到教育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学生思维的轨迹与成长的足迹。这个发现让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2023年,“国优计划”启动,旨在选拔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教育情怀的高素质教师。怀揣育人理想,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国优计划”,期待将自己的计算机科学背景与数学教育相结合,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为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可能。


入选“国优计划”后,邹清华修读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研究方向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供的丰富的教育类课程,帮助他系统掌握了数学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方法;同时,他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尝试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研究,探索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在导师周颖副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基于关系超图增强的知识追踪算法研究》的论文,为个性化教育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此外, 他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参与编写《东城区智能技术与英语学科高考改革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对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育实习阶段,邹清华深入教学一线,系统观摩了多位资深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跟随导师先后走访了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多所基础教育学校。在北师大二附中教育实习期间,邹清华分别在郭方奇老师和张永鑫老师的指导下承担了部分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批改作业和数学答疑。实习期间,他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与教学案例分析,邹清华敏锐地捕捉到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最终确立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数学教师教学”这一教育研习主题,并撰写了《AIGC 辅助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应用手册》和《数学学科 AI 工具评估分析文档》。基于前期扎实的研究积累,他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并将该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能帮助一线数学教师应用 AIGC 工具辅助备课、授课及课后辅导等多个工作环节,为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这也让邹清华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此外,如何将技术手段自然融入教学而非“为技术而技术”,也是邹清华反复思考的问题。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他逐渐找到了技术与教育的平衡点,实现了从“技术研究者”到“教育实践者”的蜕变。



“国优计划”阶段的学习让邹清华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和价值观的塑造,这段经历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用科技赋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数学学习体验。未来,他将成为一名数学与人工智能教师,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科技后备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毕业生心语




回望这段成长历程,我深深感恩北师大“国优计划”这个充满可能性的舞台,它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在这个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期待师弟师妹们以开放包容的跨学科视野,用创新的教育实践架起专业特长与教育理想的桥梁。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愿我们都能怀揣赤子之心,在育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邹清华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图片
图片

-bnuweixin-


来源:教务部(研究生院)、北师大校报

排版:李梓萌

责任编辑:高思可 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图片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