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字当先 以“迅”备汛 西城区全力答好安全度汛“考卷”
2025-07-25 15: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当前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扛重责、顶得上。西城区扎实推进防汛备汛工作。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始终绷紧防汛“安全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防汛各项工作,通过科技赋能、隐患排查、应急保障“多管齐下”,全力答好安全度汛“民生考卷”。

近日,西城融媒记者深入街巷胡同、平房院落等地,见证我区下足“绣花功夫”从严、从细、从实、从早开展各项防汛备汛工作,感受我区上下一心、时刻保持迎战状态的信心决心。

高位统筹、完善预案、压实责任

西城区构建全域协同防汛格局

筑牢度汛根基……

西城区坚持高位统筹、周密部署,构建起“区委、区政府统一指挥、分管领导靠前调度、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入汛以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防汛专题会议,深入一线检查指导,“责任必须到岗到人,隐患要清仓见底”的要求贯穿始终。以此为基础,西城区以《西城区防汛应急预案(2025年修订)》为抓手,健全完善“1+5+15+35+263”防汛指挥体系,明确层级权责、细化任务清单,实现责任体系全覆盖。全区上下凝聚“一盘棋”思想,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汛责任体系,为安全度汛筑牢组织根基。

“科技哨兵”、海绵化改造

在西城区的防汛一线上

数字技术与生态智慧奏响联动共治的乐章……

“当前已进入防汛关键期,西城区设置的智能气象站与地埋式超声波水位计24小时‘站岗放哨’。”区防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科技哨兵”传回的数据在指挥平台形成动态监测地图,雨情、水情实时监测一目了然。“科技与人工值守紧密配合,让西城的防汛‘神经末梢’更加敏锐。

清晨的一场阵雨过后,月坛街道19号排水分区的居民们像往常一样在社区里散步、晨练。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的路面几乎看不到滞水,透水砖铺设的人行道干爽整洁,下沉式绿地里的植物挂着水珠,显得格外清新。“以前下雨容易滞水,现在雨一停地就干,跟没下过似的!”居民王大爷笑着说。

作为西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片区,这里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打造了一套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沿着改造后的道路行走,处处可见匠心独运的设计:透水沥青路面能快速渗入雨水;道路交叉口的截污挂篮式雨水口如同“雨水守门员”,有效拦截污染物;道路两侧的下沉式绿地里,耐涝耐旱的乡土植物蓬勃生长,根系形成天然的渗水通道。

“得益于海绵化改造,西城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由此变得‘会呼吸’‘有韧性’,切实做到‘小雨不滞水、大雨不内涝。”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细致排查到温情守护

西城区用点滴行动织密防汛安全网

为居民筑牢汛期“防护墙”……

清晨,宣房集团所属宣西公司联合广内街道组成“防汛排查队”,对辖区内房屋开展“地毯式”排查。“这儿地势低,下雨得盯着”“这条街排水口,得再检查”……他们边走边标记,把低洼滞水点、滞水道路都“揪”出来,重点盯防的“重点观察房”“危险房屋”都标注了醒目的红圈。

北京德源新街口房管公司开启“日巡+夜查”模式,对辖区重点房屋、低洼院落进行雨前巡查,详细检查房屋安全状况,提前做好低洼院落排水准备,确保各项防汛措施落实到位。巡查过程中,防汛人员秉持“主动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前置性服务工作,及时响应、推动居民需求前端化解,并对居民进行安全提示,提高居民防汛避险意识,全力筑牢辖区安全防线。

早在今年5月,德源集团便建立2025年防汛工作小组和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备足水泵、沙袋、苫布等各类防汛物资,相关设备设施及车辆均已完成检修调试,9支抢险队、272名抢险队员全天候24小时待命,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

来自蓟城山水集团下属西城绿化公司“红墙班组”,则以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为汛期城市绿化安全筑牢防线。此前暴雨大风中,月坛街道真武庙三里5号楼前,一棵胸径50公分的栾树折断,砸中两辆私家车。“红墙班组”依防汛预案启动橙色预警响应,15分钟内便抵达现场。队员们穿戴安全装备,经截主干、固定枝干、拔树根等操作,仅1小时就完成清障,恢复道路畅通。据悉,自今年入汛以来,蓟城山水集团已累计处置险情56起,清理倒伏树木19棵、断枝37处。值得一提的是,被清走的倒伏枝干,均会处理加工为公共空间艺术木凳、土壤改良剂、生物质能源等,实现绿色循环。

此外,设置30处临时避险点,50家宾馆签订汛期安置协议,医疗机构开通防汛绿色通道……多方联动下,西城区织密防汛安全网,全力守护居民安全。

从防汛“必修课”到古建院落隐患“大扫除”

西城区在汛前准备的“攻防演练”中

筑牢“安全堤”……

“这些井盖、雨箅子不能随便打开,有杂物及时清理,遇到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汇报。”环雅丽都四分公司街巷二班的培训室里,副班长刘洪斌正给环卫工人们耐心讲解。暴雨天清扫如何避险、滞水路段作业规范……讲解内容实用又贴心。刘洪斌告诉记者,趁着中午天热的工夫,班里就开展业务安全“课堂”,既避免大家户外作业,也能增强环卫工人们的安全意识。“汛期到了,每周的班务会不能落,每月还得再加两场针对性的汛期安全培训。”四分公司业务经理宋磊说道。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正以“推演找短板、清查补漏洞”模式推进防汛准备,院落中,几人正仔细清理排水道内的杂物,确保水流畅通。“像这样的屋面检查、排水疏通、避雷设施测试,目前已在辖区北京李大钊故居、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万松老人塔、福州新馆、京报馆旧址、护国观音寺、佑圣寺等文保点位有序推进。”据区文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区所辖文物重点点位统一按照部署,结合自身建筑特点,把安全排查等维度落到具体行动中,全力确保汛期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织密文物汛期防护网。

西城区以“预”字为先

以科技、排查、演练筑牢防线

以“迅”字为要

凭应急、守护、联动应对汛情

一个个场景、一次次行动

拼成了西城区

应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

“安全拼图”

守护着城市的平安与烟火

文字:西城融媒记者联合采写

图片:各相关单位

校对:王昭 卢熙

责编:王昭

审核:侯明月

签发:李卓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