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民生所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在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市民需求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推动城市转型、优化功能布局方面展现了积极作为,在扩大有效投资、助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助力经济民生高效发展
北京“两场”航空运输国内和国际实现“双突破”,1-6月,“两场”航空旅客吞吐量达6024万人次,同比增长6.51%,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达1093万人次,同比增长22.57%。
“轨道上的京津冀”进一步巩固提升,京唐城际北京隧道段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预计年底前可实现开通运营,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北京西至良乡段)完成主体工程的60%;推动国铁线路增加“多点停靠”班次、开行通勤班列,京津城际亦庄站每日停靠班次增至12对,津兴城际开通北京大兴站至天津西站方向列车每日24对,京沈客专不断优化经停密云、怀柔南、顺义西等市域内车站的开行方案,更好服务新城及环京地区居民通勤出行需求。
公路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东六环改造工程(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开通试运营,承平高速、京平高速改扩建及G230、G335公路工程加快实施,助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构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17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十里河)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已完成73%,6号线南延(潞城-东小营南)完成车辆冷滑、热滑,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马连洼-天通苑东)已实现全部车站封顶、区间贯通,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已完成80%。
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轨道公交50米接驳率提升至90%,不断向“接驳便畅”目标迈进,市民换乘更加便捷高效。1-6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达17.4亿人次,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超过1100万人次,持续发挥城市交通骨干作用。
城市道路网络进一步织密,京密路(太阳宫北街-机场南线)建成通车;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正式开通,为市民搭建起一条集通勤、休闲、观景于一体的绿色出行“动脉”,服务引导更多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停车设施供给稳步增加,积极支持丰北路32号立体停车设施等中心城区停车设施项目建设,为有序推动本市停车设施补短板发挥积极作用。1-6月,中心城区新增停车位4.2万个,新增充电桩2.53万个,“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持续缓解。
城市韧性持续增强 安全运行更有保障
“23⋅7”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快落地,永定河卢三段、卢梁段、大石河、拒马河等骨干河流治理提升项目在汛前实现防洪建设内容主体完工,钻子岭水库等骨干河道防洪控制工程加快实施,不断提升防洪安全水平。
持续开展城市市政能源管线建设改造,结合城市更新工作,加快实施供水管线消隐工程,降低管网漏损,提升中心城区及新城地区供水质量。海淀区随路污水及再生水管网完善二期等项目获批,不断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加强积水点治理,补齐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短板。完成93公里燃气管线、190公里供热管线改造,推进一批老旧小区管线更新改造,进一步增强市政能源网络韧性。
城市河湖空间向市民开放共享,清河、小月河等滨水空间建设工程获批,“以水为脉”构建水绿联通生态网络,串联沿线风景名胜与历史文化资源,建成后将有力提升三山五园周边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增强河道可达性、滨河步道连通性,激发滨水空间活力。
花园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生产生活空间更美
精心建造宜人绿色生态空间,温榆河公园已开放12平方公里,今年9月底前将基本建成,形成约30平方公里、本市最大的“生态绿肺”,打造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金名片”。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依托御道、水系、公园,推动南中轴地区功能重塑、品质改善和动力升级。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名片——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行,成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构成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精心打造“京华绿道”品牌,城市公园环绿道、小西山“香八拉”绿道等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将有效串联各类城市空间,更好满足市民户外徒步、运动健身、休闲消费需求。
精心塑造花园式示范街区,围绕怀柔科学城、中德产业园、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支持一批花园城市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精心营造公园游憩消费环境,奥北森林公园三期开园,南北向串联霍营公园等9个公园,回天地区实现500米内“见绿”“彩化”目标,多样化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展丰富,助力打造中轴北端花园城市示范区。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顺利举办,主展场京西月季洲可欣赏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千余种月季花品种,大会期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助力月季特色产业发展。
平原新城与"双临空区"发展突破 城市吸引力持续增强
“一区一策”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印发年度工作要点,实施战略赋能、要素赋能、品质赋能、政策赋能,围绕壮大主导产业、集中打造重点产业功能区、优先布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系统推动一批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不断增强产业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进一步加快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
支持“双临空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紧抓北京市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氢能等特色产业优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两区”建设、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高地。会同河北方面联合印发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方案,为推动临空经济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下半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关键领域,抓好“十四五”基础设施领域各项任务收官,高质量谋划编制“十五五”现代化基础设施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