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光:培育优秀学生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最大动力
2025-07-25 21: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宋旭光,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国家统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统计学“101计划”专家组成员,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八部,教材四部。主持各级各类课题三十余项,三次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二十余项。


年均本科生教学206课时,研究生教学80课时,年均总课时量达到286课时,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院长宋旭光教授近三年教学工作量的一组统计数据。他主讲的四门课程均获评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他本人也收获了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高等学校优秀公共课主讲教师等荣誉称号。2024年,宋旭光又先后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和第二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谈及这些荣誉,他感慨地说:“这些成绩离不开学校对统计学科的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教学团队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获得奖项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宋老师说将和教学团队一起努力,把北师大统计学科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发扬好。

 

图片

教师要努力成为

学生可依赖的榜样

图片


在宋旭光的心中,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从小就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向往, 这与他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他的家中有很多人从事教职工作,老家至今还保存着姥爷在新中国成立前主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的原稿。研究生毕业前一年,系里动员他提前留校。就这样,理想变成现实,他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宋老师说,在求学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小学时的班主任见他天寒衣单,就把家中的一件棉衣送给他;90年代读研期间,导师知道他需要电脑,就给他配备了一台。“要知道那个时代一台电脑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的工资。”从这些好老师身上,他深切地感受到师者大爱的温暖和言传身教的力量。当他任教后,他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创造各方面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可依赖的榜样,要把成长的经验和教训与学生们分享。同时,要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

宋旭光2011年来到北师大,2014年参与组建统计学院。“北师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统计学教学与研究的沃土。”谈及校史中的统计学传统,他如数家珍,言语中充满自豪。“早在1902年北师大建校首批入校的百余名学生中, 就有我国第一个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范熙壬。1920年起,北师大便向数理部的学生开设了统计学课程。此后,陈启修先生、严士健先生、王梓坤院士等著名学者先后在此兴学励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统计人才,202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1979级陈松蹊校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宋老师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向全国教师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殷切期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时刻鞭策着我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教二十多年,宋旭光和学生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很多温馨瞬间,他都珍藏在心。一次,他走进教室,发现黑板被精心绘制,中间写着“宋老师生日快乐”。因为要马上讲课做板书,他很遗憾自己未能对同学们的心意充分表达感谢,也没有来得及留下合影照片。还有一次,一位毕业的学生向他转发了班级群里讨论秩年返校和拜访老师的截图,面对学生“心情瞬间很好吧”的问询,他发自内心地回复“谢谢同学们”。师生间的互动,虽然话语不多,但感情真挚。宋老师感慨地说:“这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最大动力。”

图片



图片

在大数据时代做好老师

图片


在大数据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近年来,宋旭光主持了多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他积极开发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推进课程数字化。“由于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创新和应用,同学们获取新知的途径变多,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一定冲击。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跟上同学们学习需求的新变化,更新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完善,加强学习方法引导,师生同向共进。”

目前,宋老师已建成两门SPOC专属在线课程,并成功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为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方位资源保障。这种混合式教学手段在他教授的各门课程上累计应用17轮次,在学生中广受好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有很多优点。首先是灵活地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有些课程如果以传统线下教学方式授课很难覆盖全部的教学内容。在此情况下,辅之以线上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是能更好地持续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课程知识图谱、AI助教的引入是未来课程数字化的大趋势, 是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宋老师表示,下一步, 团队将加强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课程建设,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此外,他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与尝试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到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学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都要求极高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一个数据的错误或偏差可能会导致整个分析结果的错误,容不得半点马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推理和论证,这有助于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同时,统计学能够帮助人们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引导同学们理解数据背后的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学们学习统计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案例,了解到统计学对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也能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统计学院先后有8门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其中4门课程由宋老师主讲。“学术实力高深,讲解透彻,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始终能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学生们在评教系统上纷纷作出了积极的评价。由他主持的“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数据思政’教学模式与课程群建设应用”等多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思政项目立项,“‘数字思政’新模式”获评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统心聚力、数说中国——课程思政的ECO模式创新与应用”获评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图片

 

图片

在服务国家决策过程中

感受统计学之美

图片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对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四个面向”的明确要求。统计学院应时而动,重点建设了统计学、经济学-统计学双学位、应用统计学和生物统计学四个本科专业,北师大成为全国首家“四个面向”全覆盖的统计学人才培养单位。

其中,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经济统计是一个重要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统计工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经济统计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宋旭光及其团队在经济统计研究领域深耕不辍。经过多年的发展,北师大经济统计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在很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作为其中的一员,能够在北师大从事经济统计研究,他感到自豪和欣慰:“正是北师大‘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激励着我和我的团队在经济统计领域不断前行。”

统计学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当谈及高校师生如何将专业学习及研究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时,宋老师深有感触:“统计学家离开了应用场景就无法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理论创新的动力也会大大减弱。同时,应用场景是检验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有效性的重要场所。” 统计学院与教育部有关部门共建了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研究中心,这一新型智库已经运行十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若干重大教育经济政策的制定。“在服务国家教育经济决策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统计学之美,收获非常大。”

此外, 宋旭光还担任了国家统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四次、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专家咨询组成员,利用专业所长服务国家统计现代化建设。相关实践成果也进一步反哺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年来,统计学院的毕业生大都在国家机关、数据科技企业、金融部门从事实务工作。宋老师表示,“用人单位普遍对北师大统计毕业生给予高度评价,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大学充满了各种选择和判断,需要理性分析。”宋老师认为,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同学而言,及时补充统计学的知识、适当增强数据处理与分析、 编程和数学基础能力也很有必要。“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时代,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数据分析技术,统计学是进入科学殿堂的热门入场券;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数据处理人才,统计学是通向职场成功的核心竞争力。”他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统计学思维,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无负今日,逐梦前行。


-bnuweixin-


来源:北师大校报

作者:周雪梅、吴朋洋、曾亦嘉

排版:王汉青 

责任编辑:高思可、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