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塔的命运之音
2025-07-25 21: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当轮椅上的祖宾·梅塔被缓缓推上国家大剧院舞台,89岁的身躯在聚光灯下显露出岁月的重量,整个音乐厅在热烈欢呼后屏住了呼吸。指挥棒轻点,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管弦乐团倾泻而出的威尔第乐句,瞬间将时间凝炼成艺术永恒的琥珀——他们的合作不是命令与强迫,而是瓜熟蒂落的结果。7月19日、20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又迎来了老朋友梅塔,带来了他指挥棒下的“命运之音”。

与其从音乐史的脉络找到选曲间的联系,不若从现实情况和主题揣测——梅塔行动不便,翻谱亦不便,因此,选的都是他熟悉、拿手的作品。而事实也证明了他脑力仍然发达,两天观察下来,除了第二天返场《浏阳河》外,全程背谱的他没有漏挥、错挥一拍,而这些作品对于指挥技巧来说都不算简单。另一个视角看,大多数为小调的这些作品竟多和“命运”主题紧密相连:威尔第的《命运之力》序曲与《西西里晚祷》序曲开篇宿命般的鼓点节奏自不必说,两首交响曲中无论是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中挥之不去的附点节奏,还是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里坚韧不拔的三连音音型,都被后世认为是命运的象征,就连《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是贝多芬的象征命运的c小调。在这些作品中,不知梅塔是否在占卜着自己的命运。

两日的上半场完成度更高,这和曲目的难度以及指挥家的心力有关,指挥与演奏都是需要体力的,何况这是巡演第一站。第一天上半场,三首威尔第作品是乐团血统优势的完美展现:两首歌剧序曲中,梅塔精准捕捉暴力冲突与柔情歌唱的尖锐对比,浓烈的弦乐织就戏剧性的巨浪,摧枯拉朽的铜管劈开虚假的安宁,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撕裂在听众面前。第二日的“德奥之夜”,《莱奥诺拉》第三序曲在他手中化作戏剧引擎,小号从幕后传来的救赎信号被处理得极具空间纵深感,被从分奏改为全奏的弦乐阶梯式渐强如曙光冲破黑暗,释放出贝多芬那有些过于强烈的戏剧张力。在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中,钢琴家安天旭与梅塔的“沉稳对话”成就了妙境。他的技巧完备,音乐逻辑缜密,许多处理与他返场的巴赫作品思路一致——有条不紊地展示音乐的复调层次。他与梅塔的音乐配合很好,都是沉稳路线,避免了协奏曲常见的“两张皮”之弊。

瓜熟蒂落之际,艺术不再需要炫技的枝叶,梅塔的音乐完全是内化的,虽然这会损失细节与整齐度。两天的下半场曲目中,梅塔与乐团在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的高开低走中,最终屈从于命运。著名的开篇——单簧管的喁语,梅塔标志性的深邃之声灵晕般地显现,那种从四面八方把听者包裹住的声音由耳入心。第二乐章开篇圣咏般的主题,乐团像是一支唱诗班,第三乐章的圆舞曲与第四乐章步伐性的号角开篇也演奏得深情款款、情意绵绵。但这种伟大的声音,在每个乐章只能维持一半的时间,一乐章展开部的纷繁乐思稍显力不从心,某些激情段落如退潮般渐弱;第三乐章中段的复调衔接一错再错。第四乐章里,控制力不如去岁的梅塔过慢的速度让以表情见长的意大利乐团难以承受,他们可以制造出有感染力的声音,但这种声音是松弛而绝非质密的,这让这个乐章的声音显得有些空洞以至于结构被瓦解。

在与协奏曲相同调性的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梅塔重振雄风。第一乐章,他让引子中定音鼓持续的低吼如大地胎动,与交织成三个层次的弦乐展露出浩瀚如宇宙般的混沌之声,而在弦乐主题浮现时,意大利乐团的美声基因绽放异彩,他们的每一个音都极富表现力。弦乐声部善于运用弓根起奏却振动充分,这让勃拉姆斯缠绵的旋律如热奶酪般绵长。尽管管乐的零星错音如白璧微瑕,但梅塔对力度的雕刻仍令人震撼——最强处铜管如岩浆喷涌,弱奏段落却细若游丝,这种夸张对比构成了他对勃拉姆斯浪漫的宏大叙事解读。第二、三乐章的木管独奏歌唱出旖旎的田园景色。面对年迈身体的局限,梅塔研究出一套“最小动作指挥法”:棒尖轻颤代替了年轻时的大幅挥臂,眼神示意胜过强力拍点,而即便是如此小的动作,他也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声部的提示,并且让第四乐章拨弦的渐快有序而整齐,尽管很多时候这些提示不够干脆。他和乐团某种程度上都是善于“四两拨千斤”的,造就了一种风格上微妙的平衡:乐团之特色正在于无论管乐、弦乐还是打击乐都以一种松弛的演奏方式全力追求充分振动的声音,而梅塔节省的指挥方式恰恰克制了这种演奏方式可能带来的滥情,让乐团的声音体现出成熟饱满的气象。乐团甘愿成为他意志的延伸,这一点很令人动容——弦乐首席自发调整声部平衡,管乐根据他眉梢起伏变化音色,一个简单的手势配上坚定的眼神便能获得雷霆万钧的声音,一方面这是数十年合作的默契,另一方面也让人思考——瓜熟后蒂落,指挥究竟是如大脑般的领导者还是如四肢般的表现者?

当末乐章最后的音符消散,梅塔垂下指挥棒,疲惫而满足地深陷轮椅。此刻他不再是指挥巨匠,只是一位用尽气力说完故事的九旬老者。那弦乐如“多汁水蜜桃”的丰润音色,铜管在命运主题中闪耀的沧桑光泽,都是时间沉淀的滋味。梅塔手中的指挥棒或许被岁月磨钝,却某种程度上凿开了更深的生命泉眼,让每个音符都饱含生命行至晚晴的醇厚回甘。

20日演出的下午,大剧院对面的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在纪念他的好友小泽征尔,当年他“帮助”小泽征尔在台上一起指挥《雷电波尔卡》的录像感动了无数人。5个月前,梅塔刚刚替老哥们巴伦博伊姆指挥完西东合集乐团的中国巡演,回欧洲后旋即病倒并取消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他是这个时代的送行者。上次来他还是颤颤巍巍地走上台,这次只能全程轮椅了。老梅塔是这辈人中艺术生命极顽强的,我想,于他来说,命运便是那挥动不息的指挥棒吧。

张听雨/文

刘方/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