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英国指挥家罗杰·诺灵顿爵士去世,享年91岁。国内外的媒体和网络平台,都在第一时间报道或转发这一消息。
英国古典音乐媒体经典FM(classic FM)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他彻底重塑了古典表演实践,挑战了几代人的音乐正统观念”,并且评价他是“启蒙时代管弦乐团”和“具有历史意识的演奏”运动(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的指路明灯。
罗杰·诺灵顿一生中,55%的时间是担任职业指挥家。2021年,87岁的他正式告别音乐舞台,结束了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
在告别舞台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罗杰·诺灵顿说:“50多年来,我与世界上最优秀、最有才华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音乐,每一分钟都很享受。是时候走下指挥台了,我很高兴能以指挥家的身份与皇家北方交响乐团一起合作我的最后一场海顿专场音乐会。”
美国ABC新闻评价:“听罗杰·诺灵顿的音乐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演出中经常穿插着旁白和指挥家的小型讲座。他深受音乐家和观众的喜爱,为每一场演出带来了理解、活力和欢乐。”
英国作曲家托马斯·休伊特-琼斯(Thomas Hewitt-Jones)回忆道:“他与纽约交响乐团演出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时,把大提琴声部放在管弦乐队的中间——这是我从未忘记的一次改变音乐认知的体验。”圣·卢克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员麦隆·卢特扎克(Myron Lutzke)说:“他像是一位非凡的剧作家,将处理作品的重点放在情感上。当然,他也有批评者,其中一些人还是我最好的朋友。但对我来说,他让音乐体验发生了变革。”英国《卫报》评述他“是过去半个世纪最重要的英国指挥家……一个强调将古典音乐变得更好的人”。
罗杰·诺灵顿富有创新精神、好奇心强,在欧洲兴起的“本真(古乐)运动”中是具有变革性的主力之一。随着他的去世,他在音乐界的巨大影响力可能会逐渐消退,但他对于音乐创新和变革的文化遗产,将会持续下去。
2005年应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邀请,罗杰·诺灵顿率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首次访华,参加第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与小提琴家约叔亚·贝尔合作,10月27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笔者时任音乐节节目总监和宣传总监,参与了与乐团洽商签约以及实施演出的全过程。在与经纪公司咨询宣传素材的时候,我希望对方给媒体提供更多的图文素材,不仅仅限于通常的“广告类”,结果一张罗杰·诺灵顿在家读乐谱的“赤脚大仙”图片,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还特意打印了照片请他签字留念。
有意思的是,为了参加在北京的演出,他特意准备了一套唐装,出现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神态轻松而自信。首次来京时,他已71岁,很多人不知道当时他一只眼已近失明,另一只眼则只有40%的视力,因此他使用的总谱是定制的大字号,以便能看得清楚。演出当晚,看着他那无比自信的表情,又有谁人会相信他的视力遭遇了很大问题!
许多乐迷特别是发烧友都知道,罗杰·诺灵顿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倡导运用古乐器演奏的方式进行当代演出实践,他甚至称弦乐的揉弦(vibrato)为“现代毒品”。为了推广他的古乐音乐理念,他先后和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萨尔茨堡室内乐团、苏黎世室内乐团、启蒙时代管弦乐团,以及他于1978年创立的伦敦古典演奏者乐团合作进行舞台实践。特别是他对贝多芬交响曲的诠释,既有挑战性又改变了人们对贝多芬作品的看法,受到评论家和听众的好评。
罗杰·诺灵顿并非德国人,但是自1998年他担任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他总是优先考虑德国作曲家作品,试图将历史上正确的表演实践与现代交响乐团可用的技术相结合,最终这种音乐演绎方式被评论家称作是“斯图加特之声”。
罗杰·诺灵顿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获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成为不可多得的音乐史料。在这套现场演出实况录音中,每场音乐会前,罗杰·诺灵顿都会对当场演出的作品做简短的解释和导赏,包括他如何严格遵守贝多芬在乐谱中设定的节拍标记。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听众为什么觉得他指挥的贝多芬作品节奏那么快。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第五交响曲》,如果你习惯了开篇表现的是“命运敲门”,那么这一敲门的动作在罗杰·诺灵顿和斯图加特音乐家手下就不再是敲门,而是把这扇门撕成了碎片!
而接下来的第二乐章“稍快的小行板”所表现出来的温暖则令人耳目一新,其演奏速度几乎是人们习惯的“传统方式”的两倍。
尽管欧洲大多数评论家接受了他对巴洛克和古典曲目的个性化诠释,但对贝多芬、柏辽兹、瓦格纳或马勒的“诺灵顿方式”褒贬不一。而不管怎样对于广大乐迷和音乐工作者而言,罗杰·诺灵顿留下的音乐遗产,都是值得学习和参照的重要教科书。
曾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