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洒在渤海湾畔的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岔尖渔港码头,在海上闯荡了一辈子的老渔民刘大爷正耐心地教海娃们编织渔网。“娃们,织网要眼到手快心细如写字,要横平竖直!”这句朴实的口诀,成了该区马山子镇岔尖小学校园里流行的教学箴言。如今,这所不足百名师生的渔村“麻雀小学”——岔尖小学,正依托得天独厚的当地海洋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思政+“蓝色课堂”,让渔村孩子在“蓝色课堂”里自由快乐成长。
红色基因融入海防教育,筑牢思政根基。每逢星期一升旗仪式前,三年级学生王春悦和同学们自发地来到“渤海第一哨”纪念碑前,用干净的手帕轻轻拂去碑上的尘土。这所镌刻着50年前边防警察戍守边陲、保家卫国的海防哨所旧址,是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也是学校重要的红色教育阵地,学校师生定期把思政课搬到这里,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教育。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告诉我们,学校还编写了《我的家乡英雄谱》。孩子们排演的情景剧《重走海防路》,还有获奖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昔日边防战士驻守海岸、舍家为国的峥嵘岁月变得鲜活,也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海洋资源赋能科学实践,激发科创热情。岔尖小学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海洋资源,挖掘教育资源元素。瞧,学校的科学课堂又来到离校两公里的汇泰海盐文化广场。孩子们手持盐度计,专注地观测盐水结晶的奥秘。“原来每天吃的盐要经过12道工序呢!”学生刘晓璐在日记里写下了她的惊叹。学校还借助毗邻滨州港港区的优势,构建了“海陆空”多维研学实践平台:与气象部门携手建设红领巾气象监测站,在汇泰金盛海洋有限公司建立科学课研学基地,让学生体验古代“淋卤煎盐”的艰辛,甚至走进附近的龙王庙养殖区探究渤海盐田虾的养殖技术,体验捕捞盐田大虾的乐趣。短短三年间,孩子们的科创热情结出硕果——在省级比赛中斩获11个奖项,“智能养殖网箱”科创作品捧回市级科创一等奖,老师和孩子们把从海边捡来的小海螺、贝壳用黏胶拼制出漂亮龙舟,并带着它一同参加了2021年“向海而生”山东省蓝色海洋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成果展。校长秦林中表示:“我们将海洋知识深度融入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观测渔港季风与潮汐数据,为当地海洋气象预警系统提供基础支持。”
渔家文化走进特色课程,传承乡土根脉。“双减”政策落地后,这所名不见经传的渔村学堂里像撒了欢的浪花,蓝色海洋教育元素,丰盈了孩子们的课后时光。贝类制作模型社、气象观测、盐田研学等12个特色社团,让90%的学生找到了兴趣乐园。音乐课上粗犷有力的“渔夫号子”不时回荡在课堂,美术课上老师和孩子们用贝壳、扇贝拼贴描绘海洋风光,劳动课上师生走进渔家院里体验老手艺晒鱼干、矾海蜇、腌虾酱、卤螃蟹等。学校广泛搜集整理当地海产种类信息资料,自主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近海世界》,汇集了海水制盐、潮汐观测、家乡海产等6大块知识内容,荣获省市中小学特色课程一二等奖,校长秦林中还带着老师们跑遍渔港走访渔民,搜集收录了17首濒临失传的古老打渔民谣,编成朗朗上口的《渔家童谣》校本课程,让渔家文化走进校园,焕发新生。
小小志愿者化身文化使者,传播海洋魅力。学校文旅社团的6名渔家文化小小志愿者,走上节假日的码头,举着贝壳、海螺、贻蛏,捧着当地的独有特产海椹子等,为游客绘声绘色的讲述“海碰子”“幺马”“油光鱼”等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让来渔港旅游的人了解原“岔尖堡”的由来、知晓虾虎鱼、贻蛏、梭鱼捕捞技巧和特色吃法等渔家饮食文化,成为传播海洋文化的生力军。
潮声阵阵,浪涌拍岸。依偎在渤海湾畔的岔尖小学,以“拥抱大海”的办学理念,赋予“靠海吃海,以海育人”的新时代内涵。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这所渔村小学正为新一代少年点亮探索深蓝、筑梦未来的航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