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任法官之路
我出生在一个背靠太行山脉的华北农村,小时候听在家乡人民法庭工作的姑父风趣地说,“法官不是官,是人民的办事员”,多年后我同样在人民法庭入职作助理、入额当法官,更感幽默之中透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上学的时候,经常去姑姑家住,姑姑家有成摞的人民法院报,报纸上有各式各样好玩的豆腐块故事,离婚分锅碗瓢盆的,税务所被水冲了要赔偿的,人把狗撞了居然要赔上百万的,幼时不懂人情冷暖,只晓得法律故事新鲜曲折,法院工作有意思。成为一名法官的种子或许就是这时悄悄种下的,二十年后我也在人民法院报发表了第一篇豆腐块故事,成为了专栏作者,至今已写下百余篇普法文章。
理想很璀璨,现实很平淡。初入法院时,惊奇地发现,法庭里的电脑键盘经过经年累月消磨,都是没有字母的。我不会盲打,打字很慢,跟不上庭审,越慢越紧张,甚至被法官盯着打字时,手抖的无法成行。在中国政法大学学的是国际公法,很适合待在约旦河西岸研究武装冲突和战争诈术,不懂民事管辖和主管问题的区别,不懂手粘判决书怎么才能不弄的满手胶水。从法学院到法院的转变于我而言很艰难,手拿着“无字的键盘”在法官助理工作中无所适从。
为了拯救自己迷茫的助理生涯,为了能够早日成为一名业务精湛的法官,我开始了写作。2019年初,《人民法院报》发表了我的第一篇稿子,有关健身服务合同纠纷的千字小文章,当时正处于诸事不顺的低谷,这篇稿子的刊登也使自己在无所适从的工作状态里找到了一丝慰藉。2023年《人民法院报》编辑找到我开一个专栏,转眼间已是四年。
四年里,已发表稿件数百篇,不仅包括自己团队审理的案件,还囊括了社会事件、微博热搜、看剧说法、书评甚至有多篇讲述缝纫机、警犬、榴莲的科普类文章。写作教会了我如何说话有逻辑,分析有条理,不仅开始在国家图书馆和高校开设讲座,接受电视台采访,甚至可以在案件调解时自豪地说一句“这个问题,你可以搜我的文章,我写过的”,赢得了当事人极大的信任。
豆腐块越写越长,越写越丰富,调解的案子也越来越多,甚至收到了多个案件双方当事人共同赠送的锦旗。有一天,师父郝蓬法官对我说,“这个案子你和书记员先去调一调,调不了了,我再去开庭。”听到这句话,不仅是带教法官的肯定,更是自己作为法官助理实实在在的成长。
法官助理入职满五年,2023年我参加了初任法官遴选考试,笔试成绩公布之后,自己没有及格,心情十分低落。转过年来,工作状态不佳,急需一场让人清醒的暴风雨,于是我从邵红燕法官团队转入了庭里的速裁团队和北京高院支援东升法庭的袁楠法官团队,密切联系群众最让人清醒,如此鲜活的司法需求,让人知不足,让人奋起。2024年,是用实干摆脱彷徨失措、用汗水冲洗成长疑惑的一年。
东升法庭办公场地非常紧张,我就每天在当事人等候区、门口大街上跟双方当事人一起商讨调解方案。有那么高光的一天,我调撤了三个疑难案件,来自科大的实习生兴奋的见人就说曲折精彩的调解经过。
第一个案件是宠物伤人案,楼上冲下的拉布拉多撞翻了扶着栏杆上楼的奶奶,奶奶多处骨折,我耐心组织调解,双方达成调解意见,奶奶临走时对拉布拉多的主人说,“小伙子,咱们是楼上楼下,以后还请多多关照”。这一句话,足够阳光照进现实。
第二个案子,是车损案,我向主体不适格的原告讲解了法律规定,原告选择撤诉,满怀感激地说这样详细的释法避免了自己被驳回诉请而得不偿失。
第三个案子,更让人哭笑不得,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偷偷开走了楼上邻居新买的理想汽车,半夜在门头沟撞到护栏上,所幸孩子身体无碍,但导致车辆损毁被保险公司推定全损。像往常一样,东升没有了空法庭,我站在法庭门口顶着大太阳,半小时说服了被告支付购车款。原被告签完笔录后,都说要来送锦旗,我感觉这一天真是超值了,虽然嗓子哑的说不出话了。2024年的9月份,团队的调撤率达到了98%,也收获了入职以来最多的锦旗。
一年的淬炼之下,终于在年底通过了初任法官遴选,任命的那一天,我手捧任命书走下主席台的时候,亓纪院长笑着对我说了一句“入额了,好好干”!
人的一生,只活几个瞬间,这是一个瞬间。
六七年来春又秋,也同欢笑也同愁。历经七年的法官助理岗位历练,成为员额法官后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海淀是文化重镇,东升是新质生产力高地,每天看着智造大街上穿梭测试的自动驾驶小货车,内心无比自豪。工作七年里,一方面提高了为人民群众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调解能力,另一方面学习了让当事人带着纠纷争议来、带着解决方案走的案件审理方法,在服务区域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干事创业的本领。
正如一本书中所说,一首诗假如是贫乏的,很有可能是因为诗人在花丛中站得不够久——不能用新颖的、激动人心的、生动的方式去看它们,而非因为他对词语的掌握不够。
2025年,是自己初任法官的第一年,希望自己能办好案子,写好稿子,照顾好家庭,用更生动的方式度过这一年。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东升法庭法官,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八年,北京市法院法官助理、书记员兼职教师。曾获“海淀区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海淀青年榜样”“海淀区学习之星”“海淀区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新华每日电讯》《法治参考》《法治日报》等报刊发表普法文章百余篇,参与《今日说法》等媒体节目录制逾五十场,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国家图书馆等高校、政府机构普法活动数十场。2024年11月入额,现为二级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