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千年:风筝的历史
2025-07-28 20:2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风筝是中国发明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品,很早就相继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社会文化、经济、生活及人们精神需求的体现,而且也促进了各时期民间风筝手工艺人的制作技艺的发展。各地风筝手工艺人生活阅历、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多有不同,在风筝制作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体系和风格各异的流派。哈氏风筝就是北京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笔者作为哈氏风筝的第五代传人,自幼在风筝世家中成长,聆听、目睹、亲历了祖辈几代人诸多有关风筝的逸事,今撰此文试述如下。

风筝的早期形态:木鸢

风筝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在古代,风筝不叫“风筝”,南方多称之为“鹞”,北方则称为“鸢”,鹞和鸢都属于鹰类猛禽。风筝最早的造型便来自苍鹰,象征飞翔和自由的同时,也寄托了古人对天空的向往和探索精神。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树枝和树叶制作而成的。关于发明者普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至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即墨子花了三年时间,制成了一只能在天上飞的木鹰,可惜一天就坏了。另一种说法是鲁班(公元前507年至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尊称公输子。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从“木鸢”到“纸鸢”

东汉以后,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与纸张的普及,风筝开始大量使用纸张制作,文献记载中关于“木鸢”变少,而“纸鸢”增多。到了唐代,在大量诗句中已经出现了“风筝”这一词语,但其所指并非今日之风筝,而是挂于竹林或悬于寺庙、殿塔檐角的“风铎”,是一种风铃,风一吹,响声如筝。而今日意义上的“风筝”,大约出现于宋代。宋代高承著《事务纪原》记载:“纸鸢俗谓之风筝”。到了五代时期,据明陈沂《询刍录•风筝》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有个叫李邺的,因制作的风筝加入了丝绦、竹笛等物件,风吹声响,如同“筝”音,故其制作的纸鸢被人们称为“风筝”。但这之后,“纸鸢”或“风鸢”等称呼也存留着,大概“风筝”与以前纸鸢的区别是能不能发出声音,能发出声音的被称为“风筝”,不能发出声音的则仍用旧名。而到了明代,“纸鹞”“纸鸢”与“风筝”则混为一谈了。后来,“风筝”便成为了统一的称呼并沿用至今。

风筝最初被作为军事用途

最初,风筝被作为测量、天空风向测查和通信等军事功能的工具。据宋代高承著《事物纪原》记载:“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公元前190年,西汉孝惠帝统治时期,楚汉相争,韩信在攻打未央宫时,便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还有相传垓下之战时,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制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也有说是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气势,这便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同样用到了风筝。另外,据《南史•侯景传》记载:“贼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公元549年,正值南朝的“侯景之乱”期间,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

放风筝逐渐演变为游艺健身活动

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随着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盛行,其用途也有了新的转折,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唐代诗人元稹《有鸟二十张•七》诗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就生动地描绘了时人放风筝的娱乐场景。

宋代,随着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风筝已成为宫廷和民间普遍参与的休闲游戏,风筝的扎制和装饰也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挥麈后录》记载,北宋皇帝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在“罢朝余暇……放纸鸢为戏”。据说宋徽宗还专门编了一本《宣和风筝谱》,记载风筝的式样和画法。南宋词人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记载,春游西湖时,“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他将民间孩童纵情嬉戏、斗玩风筝的场面形象地记述于册,文字虽然简略,却反映出当时儿童放风筝活动的盛况和乐趣,如此看来,至今流传于我国广东、福建一带的“斗风筝”游戏在宋时便已盛行。在社会广泛开展放风筝游戏的基础上,宋时有了专门扎制风筝和制作风筝线的小手工业者。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放风筝的艺人,即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谓的“赶趁人”,如“诸色伎艺人”中提到了周三和吕偏头这两位放风筝的专业艺人。宋代不仅有大量描写风筝的诗词,绘画作品也开始从这个时期频频以此入画。在北宋张择端所绘的世俗风情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就能找到郊外三两人放风筝的细节;宋代画家苏汉臣所绘的《百子嬉春图》中,描绘了儿童三五成组地玩耍嬉戏,其中就有几个童子在亭楼一角放飞风筝。实际上,此时的宋人已经认识到了放风筝的健身作用。据《续博物志》记载:“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放风筝要长时间昂首仰望,还要奔跑疾走,举臂牵引,而放风筝又多是在空气新鲜的郊外,的确是一种寓健身于游戏之中的极好活动。

风筝历史发展中的“真空期”

元代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兴盛时期,作为民间艺术的风筝,最经典的见证当属杂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绯衣梦》了,但在元代史料的其他作品中却少有关于“风筝”的记载。这主要是由于元代统治者的穷奢极侈和官吏的贪暴,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对广大人民实行前所未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建立“里甲制度”监视人民行动,为防止人民起来反抗,施行了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的规定。试想,十家才准用一把菜刀,何从谈起劈竹子、扎风筝呢?何况在生活极端贫苦的情况下,人们也没有心思去放风筝搞娱乐活动。

风筝在明清文学体裁中的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是宋代以后风筝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在明代以前,我国民间放风筝的习俗,主要流传在南方的广大地区,据清代《广西通志》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风力适中,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南方人们便养成了重阳节放风筝的习惯。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逐渐北移。到明代中叶,清明节放风筝之风俗在北方地区普及盛行。据明代《永平府志》记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鸢引绳而放之”。明代著名的史书画家徐渭,一生写下了十多首关于风筝内容的题画诗,如“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我亦曾经放鹞嬉,今年不到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描写放风筝的诗,最经典最多的当属清代,清代高鼎的《村居》诗主要是写放风筝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时节,快乐的孩子舒臂引线,喜放风筝的情景。吟诵全诗,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不觉出现在眼前。郑燮《怀潍县》诗云:“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首诗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当时潍县人放风筝的情景,风筝和少女与春天相映成趣,充满世俗的繁华和温暖。

此时,风筝也开始出现在一些古典小说中。明末清初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的代表作《风筝误》中,别出心裁地以风筝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突破了风筝仅仅作为简单物象的窠臼,剧情热闹有趣,令人眼花缭乱。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曾多次出现过风筝,如第七十回里描写了宝玉、黛玉和一群丫鬟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有趣情景,并提到了有蝴蝶、美人儿、沙雁儿、凤凰、金鱼、螃蟹、蝙蝠、一连七个大雁、喜字等十几类品种,这种将吉祥、美好的物象作为造型纹饰,正是风筝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此外,放风筝还有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的民俗寓意,如林黛玉放风筝,李纨就说:“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都带了去就好了。”探春的判词也和风筝有关:“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判词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象征探春远嫁,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风筝在世界的传播大多与科学相关

风筝源于中国,后逐渐传到世界各地。7—8世纪,盛唐时期,中国与全世界经济、文化往来密切,陆续将风筝传入中国周边地区,比如朝鲜、日本、缅甸、印度,再由这些国家传入阿拉伯国家及北非到地中海沿岸,最后到欧洲。还有人说是经蒙古传入俄罗斯,再到欧洲。也有人说是经过丝绸之路或印度洋航线传入欧洲。1282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他的《世界描述》一书中曾详述了关于风筝的见闻。13世纪以后,风筝在欧洲地区普遍流行。英国民俗专家哈尔德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认为中国风筝传至世界各地有七条路线,可谓乘风万里,四海皆达。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风筝的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的确产生了深刻的启示。比如1752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把雷电释放的电荷电引入莱顾瓶中,并利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验证了闪电和静电是同一种现象,但雷雨天放风筝非常危险,笔者不建议尝试。又如1893年,澳大利亚发明家劳伦斯•哈格雷夫创制了箱式风筝,而后来双翼飞机的美国制造者莱特兄弟就是模仿了这种风筝于1903年12月17日制造出了飞机,人类从此开启了飞翔时代。

纪明代,杨柳青年画《丰年吉庆》

清代,《年节习俗考全图》中的重九登高放风筝图

来源:《纸鸢翩翩随风舞 “沙燕”一瘦惊天下——风筝史话之“风筝哈”》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