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本,“唱”出来!
2025-07-29 14: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7月16日晚,2025中国合唱大会“国风·新韵”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金帆音乐厅上演。音乐会以“艺术性、教育性、普及性”为宗旨,邀请指挥家吴灵芬担任艺术总监,并演绎多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作。音乐会还邀请潘行紫旻、陈阳、吴明昊、苏日嘎拉图、刘彦廷5位创作者进行作品导赏,为指挥、合唱教育工作者及合唱爱好者创造了近距离接触合唱新作的机会。

现代与传统在歌中对话

本场音乐会的最大特色在于“新”——以“新韵”与“国风”两大主题,集中推广新作品与新锐创作者,其中既有首演之作,也有年轻创作者崭露头角。

上半场“新韵”主题的作品,既包含古典文本与创新表达相结合的新作,如钟桦以唐代诗人李商隐诗句为词创作的《蝶》;“新学堂乐歌系列”中,吴明昊改编的《江南》《悯农》与刘彦廷创作的《小儿垂钓》,以琅琅童声赋予乐府诗与唐诗新的意境。

也有词曲均为全新创作的现代作品,如张士超的套曲《自然组歌》,引领听众在合唱中领略自然之美;潘行紫旻和陈阳合作的《七月的天气变幻莫测》、黄硕词曲的《她说》等作品,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描绘细腻的心绪流动。北京市怀柔区少年合唱团、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金帆合唱团、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合唱团,将这些作品的神韵生动地呈现出来。

下半场聚焦“国风”主题,混声合唱跨越时空演绎古典意境。潘行紫旻为唐代诗人朱庆馀《送虚上人游天台》谱曲的同名作品,以音乐契合原诗的悠远禅意;吴明昊的《钱塘梦华》以马玉洁的词作勾勒江南盛景;周阳的《苏仙·四时》则将苏轼的四首词作以音乐相连。

蒙古族创作者苏日嘎拉图创作的《北疆之光》套曲,在和声中融入呼麦与长调,向听众展现了“大漠”的宽广、“疆林”的辽阔、“远调”的悠长与“牧舞”的灵动。由指挥家吴灵芬创立的Harmonia和谐之声合唱团,在其执棒下演绎了下半场作品。合唱团凭借对作品的出色驾驭能力及成熟细腻的混声音效,充分展现了这些合唱新作的艺术水准与古典文本的厚重唯美。

把语文课本“唱”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场“新韵”作品中,创作团队专门以人教版语文课本(尤以古诗词为主)为素材,针对不同学段学情,创作了简洁的二声部作品,适配于班级合唱、零基础或基础较为薄弱的基层团队等合唱教学一线场景。例如“新学堂乐歌”中的《江南》《悯农》(曲:吴明昊)、《小儿垂钓》(曲:刘彦廷)均取材自小学课文。优美旋律与琅琅上口的诗词相结合,极为适合学校班级合唱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演出。

挖掘新人创作者并助力作品“成型”的作曲家、乐律文化(合唱乐谱出版发行平台)主编潘行紫旻说,他近年关注到国内合唱界的一个现状:面向班级合唱、低年级合唱团、零基础或刚起步合唱团等基层团队的童声合唱作品极为稀缺。为此,他发掘并邀请了一批年轻创作者,为基层童声合唱团创作简洁易唱的二声部合唱作品。作品选用教材中孩子们熟悉的古诗词为素材,孩子们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也背诵了课文,一举两得,促进了音乐与语文的跨学科融合。

词曲作家面对面

“作曲家面对面”导赏环节是本场音乐会的另一大亮点。在潘行紫旻主持下,陈阳、吴明昊、苏日嘎拉图、刘彦廷四位青年创作者分享了音乐会中各自作品的创作心得与艺术理念,与现场听众直接交流。潘行紫旻还提到,本场音乐会允许听众在不影响演出的情况下,摄录自己喜爱的新作品演出。

上半场呈现了为基层合唱团创作的新作及充满青春活力的原创合唱作品后,下半场展示的是艺术水准、创作技巧与演绎难度均足以冲击赛事舞台的进阶新作。其中既有新锐作曲家吴明昊创作的动听曲目《钱塘梦华》;也有如享誉盛名的中国香港作曲家陈永华创作的艺术性极高的合唱曲《虞美人》,此次音乐会亦是该作品在中国内地的首演。

潘行紫旻认为,挖掘新人、推广新作是其当前工作的重点。他积极发掘有潜力的合唱创作者,结合合唱界对各类作品的需求,鼓励年轻创作者创作适合其现阶段能力的作品,并为作品的打磨修改提供建议和帮助。之后,乐律文化再推广和出版这些新作,让更多人认识并演唱它们。

除专业作曲家外,潘行紫旻还希望鼓励更多合唱指挥、团员等合唱从业者参与创作。本次音乐会的创作者之一刘彦廷,是几位中最年轻的一位,她是潘行紫旻的大学在读学生。尽管创作年资尚浅,但刘彦廷拥有在上海春天合唱团十多年的演唱经历,是一位对合唱有深刻感悟的合唱人。

潘行紫旻透露,除本场音乐会外,乐律文化未来还将举办合唱比赛作品征集、创作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助力创作者成长,期待涌现更多合唱创作者,共同促进中国合唱生态的良性发展。

80岁高龄的指挥家吴灵芬说,站在“国风·新韵”的舞台上,聆听一台崭新的作品,感受团员们用歌声赋予其生命,内心激动又欣慰。

她强调,中国合唱的根系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要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离不开一代代作曲家拿起笔,书写属于时代的声音,这正是中国合唱最珍贵的生命力。不断涌现的新作承载着一代代合唱人的温度与思考,它们汇聚的“浪花”,让中国合唱的“海”更宽、更深、更有力量。

陈茴茴/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