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第21届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获奖名单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揭晓。23岁的荷兰钢琴家尼古拉·梅乌森摘得桂冠,日本钢琴家久末航与比利时钢琴家瓦莱尔·布尔农分获二、三名。
在这场顶级赛事中,惟一一位中国面孔闵嘉欣,凭借出色表现一路过关斩将挺进决赛,也收获了全球乐迷的关注与喜爱。许多观众记住了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钢琴家,更通过她的演奏感受到其对古典音乐的独特诠释与热爱。
理性与激情的平衡
决赛现场,闵嘉欣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Op.26),精彩的演绎打动了现场观众,赢得全场热烈的起立鼓掌。谈及选择此曲的原因,闵嘉欣展现出了她的理性思考:“我认为协奏曲在比赛中是很难演绎的,既需要独奏者突出独奏部分,又要与乐队配合默契。我选曲时考虑了很多非音乐层面的因素,比如排练时长是否会影响效果。比赛的排练时间往往是很有限的,因此我觉得30分钟左右的协奏曲长度最合适,而普罗科菲耶夫这首协奏曲时长符合,且音乐效果很适合比赛。”
除了自选协奏曲,所有决赛选手还需演奏本届比赛委约的新作《心灵之乐》(Music for the Heart)。对于这首现代作品,闵嘉欣有着自己的理解:“我很喜欢这首曲子,有些段落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配乐。曲子由两个八度的装饰音开始,作曲家说这是他心碎的声音,后面的部分则包含了心所感受到的各种复杂情绪,热情、烦恼、不安、焦虑等,最后又回归到平静的跳动。”这首作品中有即兴段落,要求独奏者即兴演奏大量“音簇”(Clusters),但闵嘉欣在演奏时有其他考量:“在一次排练结束后,为钢琴调音的调音师告诉我,大量的音簇会使钢琴走音,而两首协奏曲之间没有太多调音的时间,这可能会影响到后一首大协奏曲的演奏。所以我在即兴时做了比较收敛的手势化处理,以求达到效果但不过于追求打击乐式的声音。”
在闵嘉欣看来,音乐很难用好或者坏来界定,每位音乐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艺术追求,而她所追求的,是在尊重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个人风格和音乐本身的风格并不冲突。”她强调,“音乐本身的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演奏者不能把肖邦弹得像普罗科菲耶夫,这是可以被评判的客观标准。但在尊重作品风格的前提下,演奏者依然可以展现出自己的表达。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风格正确’,演奏反而可能变得过于工整、谨慎,像是在完成一场考试。比赛真正想要寻找的,是那些既成熟又具有个性的演奏者,而不是只会机械照搬老师要求的‘学生’。”
对于比赛中可能存在的艺术表达趋同性问题,闵嘉欣有着清醒认识:“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演绎可能会有趋同性,这是难免的,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都非常深刻。年轻时,趋同性可能不是坏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需要思考老师教的内容能否内化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是成长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她看来,参加比赛时向评委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是一种常见做法,但并不总是能带来理想结果,“所谓‘正确的做法’,不一定能带来‘正确的结果’。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这些指导实现突破,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钢琴家。归根结底,成长还是要靠自己。如果为了赢得比赛而失去了自己的风格,那就得不偿失了。我更开心有人喜欢我、关注我,这样的认可对我来说足够了。至于之后会怎样,我无法控制,顺其自然就好。”
从上海走向世界舞台
1996年,闵嘉欣出生于上海,4岁时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她的音乐启蒙之路和许多中国琴童一样,始于本土名师的悉心指导。“我的钢琴启蒙老师是田梅老师,2005年我考入上音附小,开始了系统的音乐学习。”考进附小前一年,闵嘉欣师从邵丹,为入学打下坚实基础。因邵丹的工作重心逐渐移往北京,进入附小后的她转而跟随周挺学习,这一学便从附小到高中毕业,“这段在国内的学习经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
2014年,高中毕业后的闵嘉欣远赴美国深造,开启了她的海外求学之旅。她本科与硕士均毕业于纽约茱莉亚学院,其间师从谢尔盖·巴巴扬和马蒂·雷卡里奥。如今,她正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家文凭,师从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和维塔利·皮萨连科。
在海外求学期间,闵嘉欣接触到了不同类型的导师,这对她的艺术成长影响深远。她介绍:“跟谢尔盖·巴巴扬老师学习的经历很独特,他年轻时是大赛获奖者,如今是演出繁多的音乐会钢琴家。而马蒂·雷卡里奥老师更偏重教学,对作品的理解有许多独到之处,给予了很多启发。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和维塔利·皮萨连科两位老师都是大赛获奖者和职业音乐家,他们在表演和比赛上的经验丰富,给了我许多指导,在音乐风格和作品诠释上给我留下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人生道路上也对我有许多帮助。”
“国内的音乐教育在演奏技术和基础理论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参加茱莉亚学院入学分班考试时,中国学生基本都能直接进入高阶班级,不需要从基础课程学起。而在国外的音乐教育中,使我受益最多的是音乐史相关方面的学习。大学有很多不同学术议题的课程,比如针对作曲家晚期作品的研究、安魂曲专题、瓦格纳歌剧研究等,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深入学习,这让我拓宽了对不同类型音乐的理解和认知。”
沉淀自我,坚守艺术本心
国际赛事上被高度关注、被乐迷喜爱,无疑为闵嘉欣带来了更多机会。尤其在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之后,她收到了不少独奏音乐会的邀请。但她仍选择沉淀下来:“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可以沉下心来好好练琴,避免在兴奋的氛围中变得浮躁。希望继续脚踏实地练习,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技艺。”
在演奏曲目选择上,闵嘉欣有自己的原则:“很少有钢琴家能把所有风格、所有作曲家的作品都诠释得同样出色,这很正常。我会尽力提升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但在演出或比赛中,还是会以自己最擅长的风格为主。”她补充道:“我也特别喜欢挖掘一些冷门曲目,如果有机会,我会在曲目中加入一两首相对少见的作品。因为有些曲子之所以不常被演奏,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人们对它们还不够了解。”此外,她尤其钟情于复调音乐:“这种音乐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带来丰富的听觉体验,也为演奏者和聆听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闵嘉欣有着清晰的思路。她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继续深耕,同时也期待能将一些优秀的冷门作品介绍给更多听众。“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完善不擅长的领域,也会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在演出中展现自己的风格和对音乐的理解。”
生活中,闵嘉欣喜欢绘画、雕塑和电影。她相信这些爱好使她在艺术创作中保持新的视角和灵感。这些看似与钢琴无关的爱好,实则在无形中滋养着她的艺术表达,让她在解读乐谱时,总能融入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与人文视角,也让她在高强度的练琴与演出间隙,找到属于自己的松弛与平衡。
在艺术道路上,闵嘉欣视里赫特为榜样:“里赫特是我特别喜欢的钢琴家,他很有个性,有自己的艺术坚持,是我想成为的那类钢琴家。”她也希望自己能像里赫特一样,在艺术道路上保持独立与坚守,不断探索音乐的奥秘。
谷宇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