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夏天最令人讨厌的东西,蚊子一定榜上有名。被叮咬后起包、发痒是小事,它们还是许多病原体的携带者。
其中俗称“花蚊子”的伊蚊最应引起人们警惕,因为它在吸食人体血液的同时,还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多种疾病。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是怎么通过花蚊子传播的?又该如何预防?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的证据。
其传播途径如下: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数天后进入唾液腺,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完成传播。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会有以下典型症状:
·发热
体温可达到39℃甚至40℃以上,持续高烧不退,部分患者热退后可能再次发热(双峰热),整体发热期相对较短。
·关节疼痛
呈游走性,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其中腕关节受压疼痛为典型特点。
·皮疹
发病后2-5天,80%患者在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足底及面部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伴瘙痒。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顾金保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今年检测到的基孔肯雅热病毒,与往年相比确实发生了变化,变异后的病毒更容易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来传播。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虫媒传染病病毒传播媒介的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全球各地区人员不断流动,使本在南美洲、东南亚流行的基孔肯雅热病毒被传播至对其免疫力较差的地区人群,大家也没有一定的防范意识,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基孔肯雅热在今年夏天病例数上升。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学一套“科学驱蚊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止蚊媒传染病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罗学宏推荐了6个防蚊、驱蚊方法。
·清除蚊虫滋生地
防蚊灭蚊的关键是减少蚊虫滋生场所,从源头上减少蚊虫数量。
及时清理雨后积水,检查清理易储水的垃圾如玻璃瓶、空罐等;对于下雨时可贮水容器,应加盖或倒放,花盆底及花瓶里的水应至少每周清倒或更换一次;水渠内的垃圾及落叶应尽早清除,以防淤塞。
·避蚊子所好,对症设防
家里如果有蚊虫,可针对屋内墙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后、桌脚下、楼梯间、水槽下、阴沟等喷洒杀虫剂;伊蚊最喜欢停在黑色衣服上,所以尽量在炎热的夏天穿颜色比较浅的衣服。
·勤于清洁卫生
饭后碗筷不要直接丢入水槽便了事,未洗净的牛奶杯或者粘有面酱的盘子等,会招来更多蚊子,一定要及时清洗。
·做好个人防护
在室外工作时应穿长袖长裤,或在皮肤上涂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觉可挂蚊帐、点蚊香,使用电蚊拍、捕蚊灯等物理方法防止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产品
使用含有避蚊胺、避蚊酯或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产品,长时间有效。蚊香、杀虫气雾剂都能驱赶或杀灭蚊子,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即可。
·留意身体状况
凡是疑似因为被蚊子叮咬而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加强旅途防护做好健康监测
出行前提前查询目的地的蚊媒疾病流行状况,要准备适当的浅色长袖衣裤等防蚊衣物和驱蚊剂。若不慎被蚊虫叮咬,应避免过分抓挠而发生感染。
外出归来后要留意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寒战、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史和暴露史。
内容综合自生命时报、健康北京微信公众号
编辑: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