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华古城四门名称考
2025-07-30 15: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沙河巩华古城,现城墙已经无存,唯有三座残余的城门尚在,并且已经得到修复和保护。

明朝以前,南北沙河之间有村落叫沙河店。自从朱棣定都北京、并选定昌平黄土山为陵地以后,沙河店就成为皇帝经常过往驻跸之地,永乐年间建有行宫。由于地处河谷地带,南北沙河经常泛滥,行宫在正统年间被洪水冲毁。嘉靖十六年(1537年)春天,明世宗谒陵驻跸沙河店,礼部尚书严嵩建言:“此为车驾谒陵之路,南北道里适均,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边防尤切,宜修复行宫,筑城环之,设官戍守。”明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嘉靖十七年五月在沙河店之东相度地势,十八年正月动工,一年后(1549年)竣工,赐名为巩华城。巩华的这个名字好解释:巩固京华。

建成的巩华城东西、南北各二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分别为镇辽门、威漠门、扶京门、展思门。这四个城门之名已经有人做过若干解释,窃以为皆不大准确,故提出我的解释,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比较。

东门曰“镇辽”,应是“镇服辽海”之意。何为“镇服”?按照《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说,天子所住京师以外的地方,按远近分为九等,谓之“九服”:“方千里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叫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藩服。”镇服,指五千里之外,派兵戍守使之服从。“辽海”,则泛指辽东滨海地区。

西门曰“威漠”,意思是“宣威沙漠”,语出《新唐书·阎立本传》。唐朝初年,朝中姜恪与阎立本分任左右相。朝中人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擅书法。宣威沙漠的姜恪,是将皇家的权威延伸至了大漠。

辽海、大漠,一在东北、一在西北,是中国疆土的最远端,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南门曰“扶京”,意思是“扶翼京师”。“扶翼”就是护持、守卫的意思。巩华南门向着北京,又是皇帝进入之门,因而“扶京”二字承载着巩华城的使命。巩华城所在的位置,“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边防尤切”,修筑巩华城,又使京城之北增加了一道屏障。巩华城建成之后,先以勋臣若都督守之,后改为副总兵,又改为守备,驻军千余人,并建有营房、公署、奠靖所,“俨然北门重镇矣”。

扶京门“制若午门”,正面并排三孔门洞,瓮城除正面一个门洞外,左右还各有一个门洞,共六个——皇帝走中间,文武大臣走两边。这种高规格的城门除北京紫禁城午门之外,惟巩华城所独有。

进扶京门正直向北曾有花岗岩砌成的甬道,直达皇帝行宫。听老沙河人说,行宫大殿与太庙大殿相仿佛。清人有诗赞巩华城曰:“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其规模可以想见。

北门曰“展思”,意思是“以展孝思”。北门遥望昌平天寿山,即明成祖朱棣等人的陵寝所在。“以展孝思”,即不忘先辈开拓艰难、不忘祖宗初心之意。“以展孝思”语出《陈氏家规》:“祭祖宗以展孝思”。陈氏指陈崇,唐朝人,曾为江州长史,“其先十世同居”,到陈崇时“益置田园”,家业扩大,“为家法、戒子孙”,立家规二十条。“祭祖宗以展孝思”是其中的第十条。

四座城门的门额均为楷书双勾,相传是严嵩的手笔。

(下图:已经修复的扶京门内城门。封面是已经修复的西门。)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