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近日,清脆稚嫩的童声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米勒克艾日克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飘出。24名村内小学生正与中央民族大学“推普”队成员齐诵《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窗外白杨沙沙作响,屋内童声琅琅,天山南麓正绽放新声。为全面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大学共青团结合温宿县共青团暑期“红领巾小课堂”活动需求,组织师生赴米勒克艾日克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活动。
声临其境:“推普”课堂里的“声音魔法”
孩子们在朗诵课上认真跟读
实践团成员耐心进行课后辅导
“推普”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实践团成员带孩子们进行绕口令小练习
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的合照
村晚直播:从教室到舞台,让快乐“破圈”
7月27日晚,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村晚”直播在米勒克艾日克村村委会大舞台上演——两名在26日举办的“小主持人挑战赛”中脱颖而出的孩子,与“推普”队两名成员一同主持“村晚”;其余22名小朋友与8名“推普”队成员一起,为观众带来诗歌朗诵《我爱这土地》、歌曲表演《歌声与微笑》等节目。
实践团为孩子们策划的“村晚”,不仅是才艺展示的舞台,更是一场“推普”成果的生动汇报。通过直播,孩子们的表演跨越地域,收获无数暖心点赞与好评。网友评论:“看到他们自信的笑容,仿佛听到了普通话在边疆开花的声音。”这场村晚不仅让当地群众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也让更多人看到边疆教育的无限可能。
入户调研:听见“民生温度”
穿梭于葡萄架与整洁院落间,实践团走访六十余户村民,记录下最朴实的民生故事。老人笑着说“自来水甜到了心里头”,村民指着新装的取暖设备感慨,“娃娃冬天手不冻红了”。言语间是对政策的感激,更是对未来的笃定:“日子就像刚烤的馕,越嚼越香!”这些“民生手记”成为团队调研的珍贵成果,也为边疆发展提供了真实的一线声音。
实践团成员入户调研、记录故事
实践团成员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推普”行动的“出圈”力量
线上“村晚”直播吸引近千人观看、收获超万次点赞,阿克苏“推普”的动人故事也被报道让很多人知道。从课堂到媒体,从边疆到全国,“推普”行动的“声量”不断放大。正如队员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普通话,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国民族报》报道
出品丨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排版丨高 瑜
责编丨王静怡
审核丨贺露露 马丹妮 崔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