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说“礼尚往来”
2025-07-31 10: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人们经常使用“礼尚往来”这四个字,但对其深刻含义缺乏理解,不仅时常用错地方,甚至将其庸俗化。当“礼”被简化成礼品的价格,“往来”被换算成人情的等价,我们丢失的不仅是文字背后的文化密码,更是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精神内核。今天,不妨咬文嚼字,重新审视“礼尚往来”的本来面目。

“礼”字本义:并非“礼物”。甲骨文“礼”字由“示”(祭台)与“豊”(行礼之器)组成,象以玉、酒、血等祭品敬献鬼神之形。其核心不在“物”,而在“敬”。《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这里的“履”不是鞋子,而是“践行”的意思。古人认为,“礼”的核心是通过庄重的仪式表达虔诚,比如祭天时有燔柴的礼节,祭祖时有献酒的规程,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这种规范不是束缚,而是让人心生敬畏的途径——当人在祭台前敛声屏气,手持玉器的双手微微颤抖,那份小心翼翼里,藏着对超越性力量的尊重,也藏着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随着社会发展,“礼”从祭台走向人间。周公制礼作乐,将祭祀中的敬畏之心转化为社会秩序的准则。《礼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意思是“礼”是模仿天地秩序创造的人间法则。天在上,地在下,所以有君臣之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有长幼之序。这种将自然秩序映射到人间的智慧,让“礼”从宗教仪式升华为文明的基石。此时的“礼”,不再只是对神灵的供奉,更成了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君臣之间的朝觐礼,是对权力秩序的维护;父子之间的孝礼,是对血缘伦理的坚守;朋友之间的相见礼,是对平等尊重的践行。

从玉帛到规矩,从祭台到人间,“礼”的演变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它是人类为了构建有序生活而创造的精神契约。这种契约里,没有物质的算计,只有精神的呼应——就像古人在祭祀时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与人之间的“礼”,本质上也是心灵的对话。孔子把“礼”从贵族专利转化为“成人之教”。他说:“克己复礼为仁。”礼不再是外在仪节,而是内心仁德的外化。颜渊问“仁”,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于是成为“自我立法”的尺度,而非“他律”的账单。由此可见,“礼”之本义,是一套由“敬”出发、以“分”与“和”为骨架、以“仁”为灵魂的秩序系统,而非今日狭义的“礼物”。《礼记·聘义》记载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赐(子贡名)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回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孔子明确反对将礼异化为物质的堆砌——用羊献祭,若内心没有敬意,不过是虚耗财物;反之,即便仪式简单,只要怀着真诚的哀思,才是礼的本质。可见,的核心从来都是,是,而非

礼尚往来四字,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里的崇尚、注重之意,整句话的大意是:礼的精神在于注重互动,若一方主动示好却无回应,或一方接受善意却不反馈,都是违背礼的。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必须结合上下文。《曲礼》是《礼记》的首篇,主要记载日常行为的礼仪规范,强调的实践性。但这里的往来并非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包含三个层次的互动:

第一层次:仪式的对等性。在周代礼仪中,不同身份的人交往需遵循相应的仪轨。比如诸侯朝见天子要献贽礼(见面礼),天子则要设宴款待并回赐更贵重的礼物;士相见要带(象征忠贞),对方则要以(甜酒)相迎。这种仪式的对等性,本质上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需要——通过规范的互动,确认彼此的身份与责任。但这绝不意味着等价交换,而是各安其分的伦理要求。

第二层次:情感的流动性。《礼记·檀弓》记载了一个故事:春秋时,陈国人到鲁国吊唁,鲁人不按礼制接待,陈人便指责无礼。孔子得知后说:丘闻之也,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意思是,真正的礼要维护亲情与旧谊,而非拘泥形式。可见,礼的精神内核是情感的流动——我向你表达善意,是因为我在乎你;你回应我的善意,是因为你也珍惜这份情。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有来有往,而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心意共鸣。

第三层次:道德的自觉性。《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这里的是道德准则,是行为方式。真正的礼尚往来,是建立在道德自觉之上的自觉行动。比如,看到朋友遭遇困境,主动送钱送物是;但更重要的,是放下架子倾听他的烦恼,陪他度过低谷。这种无关物质,而是的外在表现——《孟子·离娄下》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才是礼尚往来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知:“往来”是礼之运作形式,而非礼之本质;“非礼也”不是道德谴责,而是说“失礼之义”,即失去了“敬”与“仁”的精神。若把“非礼”理解为“不礼貌”“不够意思”,便矮化了原意。

在现代社会,礼尚往来这一古老观念被严重曲解和庸俗化。最常见的误解是将礼尚往来简单等同于互相赠送礼物,把来而不往非礼也理解为不互赠礼品就是失礼。这种理解将原本丰富的文化内涵窄化为物质交换,使失去了其精神内核。

误区一:将等同于礼物。春节、中秋、生日、升学、乔迁……现代人的日历上,几乎每个节点都标着送礼清单。更有甚者,列出人情账本,记录每一笔红白事的支出与回礼金额,精确到百元。这种的异化,让原本温暖的情感变成了冰冷的数字。曾有媒体报道,某农村家庭因无力承担频繁的随礼支出,不得不举家搬离村庄——当成为负担,往来就成了枷锁。

误区二:将往来曲解为等价交换。有人把礼尚往来算成一笔经济账:我送你500元的礼,你必须还500元;我帮你一次忙,你必须帮我一次更大的忙。这种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忽视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比如,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难道子女必须等价回报?医生救死扶伤是职责,难道患者要按市场价支付感谢?真正的往来,是情感的双向流动,而非利益的精准兑换。

误区三:将尚礼扭曲为尚利。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人把礼尚往来异化为拉关系、走后门的工具。逢年过节给领导送特产,项目招标前给客户送纪念品,表面是礼尚往来,实则是权钱交易的遮羞布。这种的本质是,是对传统礼仪的彻底背离。《礼记·乐记》早就警告: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当沦为逐利的工具,最终只会腐蚀社会的道德根基。

要纠正当代对礼尚往来的误解,必须回归其精神本质:它不是物质交换的规则,而是情感联结的纽带;不是利益计算的工具,而是道德修养的实践。

今天的我们,为何会对礼尚往来产生误解?根源在于将从精神层面拉回了物质层面,将往来从情感互动简化为利益计算。真正的礼尚往来,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日常交往中的将心比心。《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真正的,是为了让人际关系更和谐。比如,朋友搬家时送一束花,不是为了回礼,而是分享他的喜悦;同事加班晚归时递一杯热咖啡,不是为了留人情,而是表达关心;邻居生病时上门探望,不是为了积德,而是传递温暖。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才是礼尚往来的真谛——它不需要昂贵的礼物,只需要真诚的心意。

第二层面:文化传承中的守正创新。传统礼仪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赋予其现代意义。比如,古代的乡饮酒礼是邻里间的聚会,通过饮酒、奏乐、诵诗增进感情,今天可以转化为社区的邻里节;传统的冠礼笄礼强调对责任的认知,今天可以设计成年轻人的成人仪式投桃报李的典故告诉我们,回应善意不必拘泥形式,一句真心的谢谢,一次用心帮助,更能体现的精神。

第三层面:社会和谐中的美美与共。《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真正的礼尚往来,应该超越小圈子,走向大社会。比如,企业资助贫困学生,学生毕业后回馈社会;志愿者帮助孤寡老人,老人的故事激励更多人加入公益;城市支援乡村发展,乡村的文化反哺城市的灵魂。这种往来,是文明的互鉴,是善意的循环,最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真正的“礼尚往来”,首先是“真诚回应”。《礼记》里说“礼者,敬而已矣”,“敬”不是表面的客气,而是发自内心的重视。朋友生病时,与其在朋友圈点个赞,不如打个电话问问病情;亲戚遇到难处,与其包个红包了事,不如花时间帮着想想办法。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与人相处,须有以我容人之心,有以人容我之量。”这种“容”,就是在往来中体察对方的需要,用真诚回应真诚。就像古人拜访朋友,不会提前三天发微信确认,而是带着一束亲手种的花,敲开门时笑着说“刚路过你家,想起你喜欢这个”,那份随性里的用心,比精心准备的礼盒更动人。

真正的“礼尚往来”,其次是“对等的尊重”。这里的“对等”不是物质上的等价,而是人格上的平等。《论语》中,孔子见了穿丧服的人,一定会站起身来;见了盲人,哪怕对方年轻,也会主动打招呼。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种尊重的体现——在往来中看到对方的价值,不因为身份高低而改变态度。现代社会里,老板给员工递一支烟时起身,员工给老板提建议时坦诚,陌生人问路时耐心指引,这些细节里的平等,才是“礼”的精髓。就像钱锺书和杨绛夫妇,朋友寄来新书,他们会亲笔写一封读后感;学生送来自制的点心,他们会回赠一本签名的旧书,这种往来里没有功利,只有“你重视我,我也珍视你”的默契。

真正的“礼尚往来”,最后是“长久的滋养”。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说交往要疏远,而是说“礼”应该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滋养万物。苏轼和黄庭坚是忘年交,苏轼被贬黄州时,黄庭坚寄去自己写的诗;黄庭坚被贬宜州时,苏轼托人送去一方砚台,他们的往来没有金银珠宝,却在诗词唱和中成就了彼此的文学人生。这种“往来”不是一时的应酬,而是在岁月中相互扶持,就像老邻居之间,今天你送一碗刚熬的粥,明天我给你捎一把新鲜的菜,日子久了,那份情谊就成了生活里的暖阳。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交往变得匆忙,但真正的“礼”从来不怕时间的考验——多年未见的同学,见面时还能叫出对方的小名;共事过的伙伴,离职后依然会分享行业的消息,这种不刻意、不功利的往来,才是“礼尚往来”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礼尚往来,是“你以真心来,我以诚意往”,其间或有形之物,却不必铢悉称;其间或无形之意,却必以敬仁为质。正如《礼记·礼器》所言:“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在家庭关系中,礼尚往来体现为代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而是基于亲情的自然流动。现代社会出现的空巢老人问题,部分原因就是这种互动平衡被打破。在职场环境中,礼尚往来表现为同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一个人的专业贡献是,团队对他的认可与支持是。健康的工作关系应当建立在能力互补和价值共创基础上,而非庸俗的人情往来。在国际交往层面,礼尚往来体现为国家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

愿今日之我们,咬文嚼字之后,更能“咬”住礼之魂,“嚼”出仁之味,让古老的“礼尚往来”在现代土壤上开出新的、不昂贵却芬芳的花朵。当我们不再把礼尚往来当作物质账本,而是视为心灵的对话;当我们不再用等价交换衡量人情,而是用将心比心经营关系;当回归其精神本质,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你我的桥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礼记》中那句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深意:真正的礼尚往来,是天地间最美好的秩序,是人类文明最温暖的传承。


作者:

晋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