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全国首批职业本科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导向,深入实施差异化定位战略,持续优化本科职业教育生态,精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识别社会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
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搜集并分析行业报告、市场动态、政策导向等信息,形成全面的行业认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组织教师、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学习,亲身体验行业实际运作,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进校园开展讲座、交流,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和人才需求,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标对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产业发展实际,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学校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论证与研讨会,教学政策和发展会从产业化需求角度把关、定脉、指导;学校组织由行业专家、学者共同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二、分析不同区域和行业人才缺口,为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学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综合多方资讯,精准分析人才缺口,为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学校紧密追踪行业趋势,优化布局,由产业关系逻辑、产业业态逻辑、岗位群逻辑推导出人才培养定位逻辑,并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已有优势专业,进一步构建了以数智化新商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架构;学校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淘汰一批“休眠”专业专业,增设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本科专业,从而增强专业适应度;学校制定管理制度,出台了《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加速改革步伐,成功打造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示范课程,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校基于“3A+4I”教育模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全要素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打造“真实场景-仿真场景-虚拟现实”的教学场景,突出“目标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以达到“全过程衔接、全维度整合、全要素聚集”,实现全面“沉浸式教学”;学校还依托“1+2+5+N”的创新建设模式,坚持产教融合、虚实融合、育训融合、资源融合的原则,构建集“教、学、训、赛、研、创”全矩阵一体化的虚拟现实教育生态创新基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学校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重塑课堂形式,智慧化沉浸式教室,结合VR、AR、XR、体感交互等虚拟仿真技术,创设趋近真实的情境,为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培养目标的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材料和路径,达到因材施教,实现虚拟仿真情境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四、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校健全体制机制,坚持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对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学院具体落实、教师我自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制定《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办法》《教职工年终考评办法》,形成教师师德评价常态化机制;坚持量质齐增,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型”的教师占比稳步提升,生师比例稳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注重平台搭建,学校制定《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5年)》《教职工攻读定向博士研究生的规定》等,持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制度规范;设立教师发展中心,逐步建立以学校培训为主、以省和国家级培训为辅的教师培训体系,注重分段递进,开展系列化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政策效果,学校结合实际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对教师培养的杠杆作用,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国内外深造、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为“双师型”教师开辟通道,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全力打造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撰稿:姜旖旎 刘 婷
摄影:姜旖旎 刘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