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乐署位于天坛西天门外迤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叫“神乐观”,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称“神乐所”,十九年(1754年)又改称为“神乐署”。建筑为坐西朝东两重殿宇的三进院落,面阔三间署门朝东,前殿面阔五间,崇基歇山顶覆削割瓦,明称太和殿,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凝禧殿;后殿面阔七间,悬山顶覆削割瓦,原名玄武殿,明末改称显佑殿,用于供奉玄武大帝以及诸乐神;殿后还有袍服库、典礼署、奉祀堂等建筑。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占神乐署为兵站,从此神乐署开始衰败;1914年后,林艺试验场、传染病医院、中央防疫处等机构先后占用神乐署。1937年,日军西村部队(1855部队)在这里进行细菌战的实验与研究。1949年后,神乐署的建筑逐渐被变为民房、仓库、机关食堂,到2002年仅有凝禧殿、显佑殿、廊房、山门等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存。2002年市政府设立“3.3亿文物抢险修缮计划”将天坛神乐署列名其间,迁出署内所有居民,开始重建神乐署工程,2004年9月20日神乐署重建工程竣工。
2006年北京出版社版《天坛志》记有神乐观碑两座。一座是“重建神乐观碑”,高190厘米,宽93厘米,厚30厘米。白石质,碑头盘龙,碑额篆刻“重建神乐观之碑”。碑身断为两截。碑文清晰但不完整。落款为弘治十三年三月十七日。另一座是“神乐观碑”,碑高188厘米,宽78厘米,厚20厘米,青石质,碑头刻双龙火焰纹,中央碑额镌刻“神乐观碑”,碑面风化,碑文难以辨认,有神乐观捐款人名字。
辛丑(2021年)春,读了《大家小书》语言文化卷中,施蛰存著《金石丛话》,兴致使然到神乐署读识里面的六座碑石。“重建神乐观之碑”坐落在凝禧殿丹墀左侧,其尺寸、石质、雕饰《天坛志》记载无误。但首题及篆额均为“御制重建神乐观之碑”。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弘治十年三月丙午,监察御史熊达以神乐观失火,烧毁库舍、器服,劾太常寺卿崔志端奸邪诙谐,纵容道流饮博歌呼,亵渎所致。虽尝罚俸,尚未明正其罪,乞禠其职名,代以端人,以重郊祀。”因神乐观失火,故而重建。其役始于弘治十年,太监李兴、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徐贯,太子太傅遂安伯陈韶董其役。重建费用按碑文“费出于内帑”。此碑史料价值极高,且大部分碑文可读识。天坛公园的巨幅拓片也比较清晰。
《天坛志》记载的“神乐观碑”,现坐落在显佑殿右侧江东殿前,碑阳篆额“万古流芳”,碑文漫漶难识。碑阴篆额“神乐观碑”。碑阴可读人名有“刘承惠”“常进忠”“申惟才”等。此“神乐观碑”年代待考。
另外,神乐署还重新立置了四座石碑,为2002-2004腾退修缮神乐署时发见后安置,有的碑座是补配的。
一座坐落在显佑殿左侧真武殿前,乾隆三十六年额题“万古流芳”碑,字迹清晰可读识全文,首题“神乐署真武殿碑记”。碑高约175厘米,宽75厘米,厚20厘米,青石质,碑头双龙火焰珠。碑阴刻有神乐署官员的官职和人名。
第二座坐落在凝禧殿丹墀右侧,尺寸基本同弘治十二年碑,青石质,碑文漫漶,碑阳碑阴篆额均难识。为康熙年间神乐观修缮记碑,碑阴碑文大部分是人名。末行有“高英”“王纪”咸丰、光绪朝大臣名,令人疑惑难解。
第三座碑坐落在康熙年间神乐观修缮记碑右侧,碑高约170厘米,宽80厘米,厚17厘米,汉白玉石质。碑阳篆额“神乐观画壁记”,落款有“大明”二字,上半部碑文稍可读识,下半部碑文漫漶难以辨读。碑阴也有人名两行可读。按碑文有“大明”二字,及石质推测此碑为弘治年间的绘壁碑。
第四座坐落弘治碑左侧,尺寸基本同“神乐观碑”。碑阳篆额漫漶难识,碑阴篆额“万古流芳”,碑阴有乐舞生捐款人姓名若干名。刻碑年代待考。
读神乐署里的碑,看来靠一两次去读还不行。2023年7月31日神乐署部分房屋又因大雨渗漏,再次修缮,目前尚未开放。待开放后再多去几次辨读,兴许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