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的一段时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1915年1月18日,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满腔悲愤,写出惊世宏文《警告全国父老书》。同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返回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8年,受聘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大红楼聚首,发起创办并编辑《每周评论》。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人积极商讨和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并留下了“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的佳话……
第四季《北大红楼读书会》第六期特邀澳门大学讲席教授、历史学家王笛围绕他的新书《中国记事(1912-1928)》,带您重回那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前途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段历史,以独特视角感受五四惊雷和思想觉醒,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该节目已于2025年7月26日播出,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本期节目的精彩内容吧!
点击视频观看《北大红楼读书会》第四季第六期
“1915-1925,中国走上自己的道路”(上)↓↓
本期节目中,王笛教授系统阐述了1915至1925年间中国社会从思想启蒙到政治实践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新青年》通过“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倡导,彻底重构了传统知识体系。他特别强调,1925年五卅运动标志着民众从文化批判转向社会动员,推动国家走向革命道路的自主选择。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中国知识分子与民众在西方冲击下,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范式转换,最终确立了符合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嘉宾介绍
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学术代表作有《历史的微声》、《走进中国城市内部》、《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中文版和英文版)、《茶馆》(中文版和英文版)、《袍哥》(中文版和英文版),著有历史非虚构作品《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碌碌有为》。《中国记事(1912—1928)》为其最新历史非虚构作品。其作品2005和2019年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并获《亚洲周刊》“2022全球华人十大好书”、单向街书店文学奖、首届吕梁文学奖等奖项。
编辑:信息资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