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系法官的AB面丨你好,新法官
2025-08-04 08: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当法槌敲响的清脆声响撞碎清晨的寂静,当卷宗里的油墨香浸透无数个深夜,那些洋溢着理想与热忱的青春身影,正披上庄严的法袍,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司法舞台的中央。

《你好,新法官》,很高兴与你见面。

这里没有遥不可及的英雄叙事,但有触手可及的蜕变故事;没有枪林弹雨与生死博弈,但有为权益争朝夕的法理思辨,为人民守正义的初心如磐。那些课堂中对法理的叩问、卷宗前彻夜的思索、调解室里耐心的沟通、法庭上庄严的宣告,都将化作有温度的文字与镜头语言。我们期待透过这些文字与影像,能让更多人看见人民法官的真实日常。

如果你曾在某个瞬间为法律的力量动容,如果你想见证一群年轻人以法为剑、守护正义的青春答卷,不妨放慢脚步,听听这些新法官们的“第一次”与“每一次”。

如果人生如同唱片有AB面,那么从“小霞”到“邢法官”,就是我生活、工作切换的两种状态。A面是文艺女青年,坦然承认自己钟情于“无用”的虚构文学,扛起相机对生活中不常规的美保持敏感和好奇,构筑起独特而牢固的自我认知;B面是严肃庄重女法官,身着法袍目光坚定,以细致和高效作为钟表精密的擒纵结构和摆轮,确保审判工作的齿轮严丝合缝稳定运转。

大学竞选班级委员时,我的文青属性就初露端倪:别人竞选的都是班长、学习委员等,而我争取的是冷门的送达委员——也就是帮大家收发信件、明信片的。

为了那份“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情结,我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一把小小的信箱钥匙。每当把一封封邮戳不同、字体各异的明信片送到同学手上,看到他们感动惊喜的瞬间,我便很满足。

毕业后,我也是妥妥的文青形象:背起背包一个人去西湖边感受夏夜晚风,在海边日落中欣赏椰树剪影,在艺术展览中萌生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在短暂的放空中完成精神充电,期待与一切随性未知和不期而遇产生链接。

“又有咱的件儿啦!”有趣的是,入职法院后我也在和邮件打交道,只是这次对方是当事人。文字内容不再是轻盈浪漫的问候与祝福,而是白纸黑字打印规整的证据材料、上诉状,再薄的两页纸拿在手里也沉甸甸的。这时,我便会直接进入麻利干活状态,和生活中的文艺属性彻底切割。

需要埋头深耕、俯下身子的不止办案现场,要想让自己成长为多面手,还要耐着性子久坐案牍前。作为支部委员,工作几年间,我将所在部门各项工作举措转化为冒着热气儿的文字,凝练总结的“五维罗盘式”工作法获评北京法院优秀党小组工作法,“五阶段一流程”“九宫格”工作机制连续两年在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获奖……

升级成为法官后,我也继续笔耕不辍,与他人合作的《行政案件司法审判年度报告》相继获得延庆区委、区政府、人大常委的肯定性批示,司法建议获评北京法院优秀司法建议三等奖。当“延法最美螺丝钉”的奖杯递到手中,我感到自己这枚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也闪耀出锃亮的光芒。

“每张都罕有 拍下过 记住过 好过拥有 光圈爱漫游……”伴着陈奕迅的《沙龙》,镜头是我在生活中观察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取景框中有层峦叠嶂、碧海蓝天,也有飞翔的鸟、奔跑的孩子。按下快门时,光线、构图、速度都很关键,而精准对焦会使主题更为鲜明,画面更有感染力。

我始终认为一张好的照片一定是承载了厚重故事的,于是在巡回审判、下乡普法时我也会随身带着相机,捕捉基层法院干警司法为民的动人瞬间。其中,展现我院赵迎晓法官躬身于妫川热土的照片获评北京法院“京法瞬间·我来拍”年度十佳作品,也激励我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思考。

如果说拍照时偶尔失焦不失为一种美感,那么法院人的本职工作便需要百分之百对案件精准对焦。回望法官助理时期,我虽然尚不能手执法槌,但面对纠纷时,也总会掂量掂量自己内心的法槌,确保公平清晰可触。

2022年,近六百名农民工在某工程中提供劳务服务,却被拖欠了五百余万元劳务费。多次讨薪未果后,着急上火的农民工集体来到区人力社保局、区信访办等单位进行投诉。考虑到此次纠纷涉及人数众多,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行政机关第一时间联系我院,希望通过“联合问诊”一次性解决纠纷。

当时我作为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速裁业务骨干,迅速深入农民工第一线。但他们一看到我这张“娃娃脸”,纷纷犯起了嘀咕。好在我对这样的声音早就已经免疫了,毕竟“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经过一上午耐心细致地询问,我把多个公司间承包、转包、分包关系逐一理顺,并把符合证据形式要件的材料筛选归类。

扎实的专业素养是最有效的情绪稳定剂,疏导解惑间,农民工兄弟气消了,“您说的句句在理,咱们就按法律路子走!”经过多轮调解,最终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协调下,该批案件尚未进入立案程序,农民工的劳务费便已全部到账。

那个冬季,农民工兄弟满心欢喜走出机关大门的场景,定格在我人生记忆的相册中,温暖如初。

除了旅行、摄影,文青一般还有一个特质:不愿将就,不怕折腾。因为总冒出新奇点子,我的小家装点了很多自己制作的小物件,废物利用后家里满是色彩跳跃的多巴胺元素,队友常常调侃我,不愧是“绿色生活好市民”。

入住两年,我开始不满足于制作小手工,转而盯上了大工程:家居改色。念头一起,铁门、置物架、灶台、木凳、大白墙一个也没落下,我也算是专业级粉刷匠了。虽然涂刷的材质和用料不同,但基本都要经历打磨、调色、分层涂刷等过程,其中调色还要根据色相、明度、饱和度斟酌每种色浆的用量,多加一滴黄或少加一滴绿可能效果就会不理想。同样的,涂刷均匀、晾干后复刷也都是需要耐心的细致活,丝毫马虎不得。

与生活中多巴胺风格不同,我工作的主色调是庄重的奶奶灰、法袍黑。入额后,我从多年的前端民事速裁赛道转型为行政审判领域,跨度虽大,但到手的案件并不等人成长,知识体系和办理思路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一手托着“民”,一手托着“官”,每一个诉讼案件都关乎老百姓的法治信心,更要花心思精心打磨。

前不久,我收到一件某公司起诉人力社保局要求撤销工伤认定决定案件。为了传递积极鲜明的价值观和社会导向,我将本案的庭审观摩活动作为法院与辖区行政机关党建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的关键环节,以一堂严肃且生动的沉浸式法治教育课真正做到“党建搭台,业务唱戏”。

之后,我运用案例库向当事人释法析理,又在判决书中倡导敬业、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件生效后还转化为普法案例让公平正义看得见、听得懂……

多要素串联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案”,最终,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和观摩人员的高度认可都让这件精雕细琢的“手作”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与温度。

前不久,朋友发给我一篇2018年的推文,彼时刚入职的我新人心声还很稚嫩,“很长的路”一走便走了七年,照片中的两个我也与当下形成奇妙的互文。

踏上新的职业征程,我明白作为一名新时代首都法官,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但我要做的就是步履不停。无论生活的A面或是工作的B面,我将始终怀揣赤诚初心,在坚定的探索中播撒法治阳光,收获更多美好和可能。

邢瑾霞

1993年4月出生,201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律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延庆法院工作。工作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五次被授予嘉奖,曾获评北京绿色生活好市民称号。2024年11月入额,现为二级法官。

供稿:北京延庆法院

编辑:丁岩 李文静 汪希

审核:李泽


作者:

京法网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