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25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召开。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主办,以“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为主题。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近千名顶尖科学家、知名学者及高校师生,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超过600万。作为从首届至今连续三年提供语言志愿服务的高校,北二外共选派百余名多语种志愿者提供全流程专业志愿服务,累计服务万余小时。志愿者们以出色的专业素养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大会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展现了北二外学子的责任担当,成为大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丘成桐先生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
副院长龚波交流并表达感谢
7月15日,党委常委、副院长龚波及校团委教师一行专程来到大会现场慰问志愿者团队。龚波逐一走访各个服务点位,与菲尔兹奖得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丘成桐先生亲切交流。丘成桐先生对北二外的大力支持及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表示衷心感谢。龚波详细询问不同岗位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和服务体会,勉励大家充分发扬志愿精神,争做新时代人文交流使者。
龚波走访慰问伞亭岗位志愿者
龚波走访慰问咨询台志愿者
为鼓励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投身重大活动志愿服务,龚波与志愿者骨干及带队教师开展座谈交流,并为志愿者集体庆生。座谈会上,龚波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的深刻见解,敏锐地指出语言专业学生亟需主动拥抱前沿科技思想。他鼓励志愿者们在服务中主动学习、积累经验,打破学科壁垒,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格局。志愿者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后续工作。
龚波与志愿者们交流座谈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已圆满落幕,北二外志愿者以专业素养为笔,以人文交流为墨,为全球基础科学的交流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志愿者服务侧记】
7月25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落下帷幕。作为“行走的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北二外依托北京国际志愿服务基地,将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人文交流与专业素养深度融合,不断探索育人新模式,为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贡献人才和智力支持。
“你的组织能力比我们实验室的助理还强"
发挥专业所学,让“小问题”不干扰“大思考”
最忙的开幕当天,旅游科学学院胡晓瑄运用旅游管理课上学的应急处理流程,15分钟内便为携带超规实验器材的学者解决了入场问题,获赠被嘉宾所在国家称为“幸运符”的巧克力;第二周在会场引导时,她手绘标注各分会场的彩色平面图并贴于电梯口,还在10分钟内成功引导20多位嘉宾在拥挤人流中临时更换会场,有学者称赞其组织能力胜过实验室助理;闭幕式上,她在门口引导嘉宾入场,受到法国教授的感谢,当看到自己多次出现在大屏幕片段中,且听到科学家们称志愿者是大会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时,她与其他志愿者都深感付出值得。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次志愿经历让我对专业有了新认识。我们专业课上讲的服务流程设计、应急处理、跨文化沟通,在大会上都有实际应用。帮几位外国学者规划会后行程时,我根据他们的时间和研究领域,推荐了适合的博物馆和景点,他们特别满意。这让我意识到,旅游管理不只是做景区导览,任何需要与人沟通、提供服务的场景,都能用到我们的专业知识。”
胡晓瑄在咨询台值守
一次,一位西班牙籍科学家抵达酒店时神色匆匆,手中紧握着会议资料,眉头微皱,用西班牙语急切地询问会议场地的详细信息。来自区域国别学院的李英楠立刻以流利的西班牙语回应,告知会议场地详情,凭借着对大会流程的熟悉,贴心地为他规划了一条便捷的路线,也一一解答了对方关于大会安排的疑问。
“他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临走时还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向我道谢。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提供服务,更是传递温暖与友好,为国际交流搭建桥梁。”
李英楠为嘉宾发放大会物资包
“你慷慨付出的时间与热忱令人鼓舞”
以点滴服务为舟,做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使者
亚洲学院董小冉负责1v1嘉宾引导工作。最后一天在清华大学与嘉宾Henry Tye教授临别,董小冉递给教授手写英文信,大意是有幸亲睹其科学造诣和仁厚品格。教授在会议记录本扉页上留下快乐相伴的祝福。看完信后又回信说:“小冉,感谢你的真挚。你的在场让此行更添愉悦,你慷慨付出的时间与热忱令人鼓舞。祝福你前程似锦。”董小冉在工作感想中写到:“大科学家的平凡温情,物理泰斗的谦和就像怀柔的山水,刚毅中带着温柔。那些真诚的谢谢和忐忑的准备,都化作夏日里清凉的风。”
董小冉(左一)与嘉宾合影
在服务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期间,北二外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情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罗伯特·塔扬教授的随行翻译,英语学院徐嘉悦提供了专业的语言服务。“在途中,我为他介绍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他也饶有兴致地问了一些问题。他说中国与他十几年前来相比变化很大,听到这些的我心中充满了自豪。”这样的时刻让她深刻体会到,志愿者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徐嘉悦(后排左二)引导嘉宾办理登记
最令欧洲学院郑颐文难忘的是陪同嘉宾登长城的经历,她与来自波兰、英国、俄罗斯的教授们组成小队,在攀登过程中分享着对历史的感悟。她向波兰博士 Asha 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象征。第一次来中国的Asha博士听到解说后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希望能够继续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并向郑颐文发出热情邀请。
郑颐文与波兰博士Asha合影
“成为既懂语言又懂专业的人"
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成长为“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
会场服务期间,欧洲学院的李烁焓与一位俄罗斯学者交流时深受启发:掌握俄语,使她得以直接深入俄语世界的特定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方向,获取可能未被广泛翻译的前沿研究与一手资料,这远超单纯翻译的价值。随后,她运用英语帮助一位非洲学者解决手机问题,虽技术问题最终由工作人员处理,但她的语言沟通能力确保了协助过程的顺畅。这些经历让她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决心将语言优势与科学专业深度结合,成长为兼具语言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休息时,她主动学习科学课程,拓展跨学科视野。通过观察学者们热烈的研讨及自身的科学学习,她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与可及性。尤其是一位教授“语言是科研工具”的观点,让她感悟深刻。而非洲学者的真诚致谢,更让她体会到语言作为连接人心桥梁的深层价值。这些感悟共同坚定了她融合语言专长与科学知识,追求更广阔发展方向的决心。
李烁焓为非洲学者调试手机
作为阿拉伯语专业学生,杨婧义在此次志愿服务中对语言价值有了全新认识。语言学习赋予她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自身语言学习经历,更能理解非英语母语学者的困境。面对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参会者,她会放慢语速、使用简单词汇并配合手势沟通,一位伊朗物理学家曾称赞她的英语“容易理解,像说母语般自在”,这让她领悟到良好沟通的关键在于建立真正的理解,而非语言华丽。
这次经历也促使她反思语言学习的意义,全球化时代英语虽重要,但每种语言都承载独特思维与文化密码。阿拉伯语学习培养的语言差异敏感度和适应力,让她在跨文化沟通中更具优势。未来,她希望将阿拉伯语与更多领域结合,期待下次能用阿拉伯语为学者提供帮助,让语言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她明白,语言的价值不仅是交流工具,更在于承载理解与尊重。
杨婧义(左一)园区内工作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丨校团委
文字丨鲁震 布晓停 康雨诺
校对 | 丁一
编审丨黄佳丽
审定丨唐恩思
若需转载 敬请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