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科普】最近流行的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个什么事?从传播到预防一文读懂
2025-08-04 17:4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引起、通过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这个疾病到底是何方神圣?到底要不要紧?以下是关于该病的详细信息:

主要症状:

多为轻症,绝大多数可自愈,病死率较低;重症罕见,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新生儿可能并发症风险较高;约3%-28%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不发热症、症状不典型,典型临床表现如下:

- 突发高热(可达39°C以上)。

- 严重关节疼痛较突出(多累及手、腕、脚等小关节),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少数患者可能转为慢性(持续数年)。

- 皮疹(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数天后消退。

- 其他可能症状:头痛、肌肉痛、恶心、结膜炎等。

潜伏期:

- 通常为3-7天(范围1-12天)。

传染源:

- 患者

- 隐性感染者

- 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取持久免疫力

传播途径:

- 蚊媒传播:为主要途径。主要通过受感染蚊虫叮咬传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

- 母婴传播:孕妇分娩时若处于病毒血症期,可能传染给新生儿。

- 血液传播:极少数通过输血或、接触病患血液、器官移植传播。

流行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南亚、非洲、南美洲地区。

输入性病例:随着国际旅行增加,非流行区也可能出现输入病例。北京市为伊蚊低分布地区,有一定的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局部传播风险。

如何治疗:

-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轻症患者以对症支持为主。

- 退热止痛(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以防出血风险)。

- 补液、休息。

- 慢性关节痛可能需要物理治疗或抗炎药物。

预防措施:

1. 防蚊灭蚊是关键

- 使用蚊帐、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

- 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滋生地。

2. 旅行建议

- 前往流行区时注意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3. 疫苗研发

- 我国目前尚无商用疫苗。

防蚊灭蚊需要结合环境治理、物理防护、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实用且有效的措施:

---防蚊灭蚊具体方法

一、环境治理(消除蚊虫滋生地)

1. 清除积水

- 蚊子幼虫(孑孓)在水中繁殖,定期检查并清理家中及周围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排水沟等)。

- 室内水生植物每周换水1次,或在水培容器中放养食蚊鱼(如孔雀鱼)。

- 疏通屋顶排水槽、地下室积水等。

2. 保持环境清洁

- 修剪杂草、清理落叶,减少蚊虫藏匿处。

- 垃圾及时清理,避免堆积。

二、物理防护(阻挡蚊虫接触)

1. 安装纱窗、蚊帐

- 门窗加装细孔纱网,睡觉时使用蚊帐(推荐电击式或药物浸泡蚊帐)。

2. 使用电蚊拍、灭蚊灯

- 灭蚊灯对夜间活动的蚊种有效,建议放置在离地面1-1.5米处,远离人活动区域。

3. 穿浅色长袖衣物

- 蚊子偏好深色和鲜艳颜色,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叮咬。

三、化学防治(合理使用杀虫剂)

1. 家用杀虫剂

- 使用含有拟除虫菊酯(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喷雾剂或蚊香,注意通风。

- 蚊香片/液(电热蚊香)适合室内小范围使用。

2. 驱蚊剂(户外使用)

- 有效成分: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柠檬桉叶油(PMD)。

- 喷涂在裸露皮肤或衣物上,避免接触眼睛和伤口。

3. 滞留喷洒

- 在墙壁、纱窗等蚊虫停留处喷洒长效杀虫剂(如顺式氯氰菊酯)。

四、生物防治(环保方法)

1. 养鱼或微生物制剂

- 池塘、水池中放养食蚊鱼(如斗鱼、孔雀鱼)或使用苏云金杆菌(Bti)颗粒杀灭幼虫。

2. 种植驱蚊植物

- 薄荷、迷迭香、香茅、薰衣草等植物有一定驱蚊效果,但需大面积种植才显著。

-注意事项

1. 孕妇、婴幼儿避免使用高浓度DEET产品(儿童建议浓度10%以下)。

2. 杀虫剂勿过度使用,避免蚊虫产生抗药性。

3. 被叮咬后可用肥皂水清洗,冰敷止痒,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12天内有过流行地区旅居史者,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