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歌者蜕变,需闯五重关!
2025-08-04 20: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在全球声乐艺术不断交融的今天,青年学习者置身于国际化的训练与舞台语境中,既拥有多元发展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深层挑战。旅奥女中音歌唱家侯震一,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起点,结合音乐教育学与表演理论,系统梳理当前青年声乐学习者普遍面临的五大核心问题,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声乐艺考现状与青年声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上述问题的学理根源,力求为当代声乐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路径参考。

曲目选择的技术伦理:

当热情超越能力阈限

很多声乐艺考生为了在面试中展现自己的嗓音条件,往往选择技巧性和音乐性双重高难的曲目。如,年仅十七八岁的考生挑战普契尼的“为艺术为爱情”(选自歌剧《托斯卡》)或“今夜无人入睡”(选自《图兰朵》)等戏剧性浓烈的咏叹调,甚至演唱莫扎特《魔笛》中极具技术要求的“夜后咏叹调”。这些作品原本为具备成熟声带闭合能力和戏剧表达经验的歌剧演员量身打造,一旦贸然挑战,极易“伤声”。

已有多项声学与生理研究为“高强度发声可能引发声带结构性损伤”提供了扎实的实证基础。美国喉科专家杰克·姜与声学专家英戈·蒂策在实验研究中通过声门内压与撞击应力的测量发现,声带中段区域在大音量发声时承受的冲击压力显著上升,恰是声带小结和水肿等病变的高发部位。罗森伯格与马什则借助电声描记技术(EGG)动态追踪声带接触面积变化,为分析声带撞击机制提供了关键参数支持。国际声学期刊《嗓音杂志》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运用赫兹接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指出在用力发声状态下,声带间的撞击压力可达正常发声时的数倍,相当于几公斤重的压力集中作用于极小接触点。这些研究共同表明:未经系统训练的歌者,若频繁冲击高音区,极易造成黏膜波传播受阻与组织微损伤,进而诱发不可逆的声带病变。正确的曲目选择,不仅是技术评估的结果,更是对嗓音未来的负责。

风格语法的认知断层:

时期性语言的掌握缺失

风格并非外在装饰,而是音乐表达的语法结构。在国内外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学生需系统掌握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演唱技法。在硕士与博士阶段的入学及毕业考试中,通常要求考生从早期(包括巴洛克及更早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四个时期中各选一首或多首曲目,以体现学生在发声技法的转变与音乐表现逻辑上的适应能力。

例如,巴洛克时期的花腔技法注重轻盈灵活,强调音与音之间清晰分明、富有雕琢华丽感,花腔不应混为滑音(portamento)堆积;古典时期则强调“连贯”与“清晰”,滑音使用需极其谨慎,否则将破坏乐句的几何对称与明晰线条;浪漫主义推崇情感张力凸显与声音线条的融合,“弹性速度”(rubato)成为表达工具;而在20世纪现代派作品中,更要求对音程结构与语言节奏的高度精准掌握,稍有差池便无法还原作品语义。

风格错位在舞台实践中屡见不鲜。例如,将舒伯特《魔王》的戏剧张力直接套用于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宣叙调,即忽视了“情感类型论”所主张的理性与克制,最终导致历史美学断裂。

节奏控制的结构困境:

晚期浪漫作品的挑战

节奏控制常被误解为“数拍子”的技巧问题,实则牵涉认知结构的构建与乐感的历练。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到,不少青年学习者面对复杂节拍时,往往依赖直觉进行模糊处理,缺乏层级节奏与呼吸结构的系统性理解。

这在晚期浪漫主义作品中尤为突出。如马勒的交响歌曲、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中,节拍频繁变化、节奏极度自由,乐谱上的“渐快”“渐慢”与“弹性速度”交织,对歌者提出极高的结构感与身体控制要求。若仍以“感觉对拍”应对,很容易导致节奏漂移、重音错位,甚至在合奏中造成系统性错乱。

柏林爱乐乐团2019年的一项排练效率报告显示,在所有导致排练中断的非技术类因素中,节奏处理失当占据17%的时间,成为歌剧制作流程中效率流失的关键隐患之一。

歌词语义的多重维度:

语音、句法与戏剧的交错系统

歌词的语义层不仅关乎语言发音的准确性,更深刻影响角色情感的建构与观众的审美体验。研究表明,观众在聆听具有清晰语义的音乐段落时,大脑中与语言理解和情绪处理相关的区域会显著激活,凸显歌词在情感传达中的核心作用。相反,若语义理解缺失,则会显著削弱听众对音乐情绪的认同。

常见错误包括,音位学混淆:德语某些发音接近,若处理不当,不仅破坏情感氛围,更可能引发台下观众的误会甚至笑场;句法逻辑混乱:例如意大利语“gli/le”代词的性别错误,会直接误导听众对于角色性别或关系的理解;语用失效:法国歌剧中常见的双关语、讽刺语(如《霍夫曼的故事》中的“镜之歌”)若未准确表达,将削弱整场戏剧的张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语言运用实践”项目的研究表明,系统性的歌词解码训练能将角色塑造效率提高约40%,证明了语义能力在声乐表演中的基础性地位。

协作关系的统一构想:

从主从关系到表演共生体

在声乐教学体系中,钢琴艺术指导的角色远非“伴奏”那么简单。正如杰拉尔德·摩尔在《无愧的伴奏者》中所言:艺术歌曲是一场诗人(词作家)、作曲家、歌手与钢琴家的四重对话。协作的中断往往源于对主从关系的误读,忽视了音乐互动的本体论基础。

在声乐实践中,协作失衡的具体表现包括:

声部平衡缺失。在钢琴与声乐的协作中,音量与音色的协调至关重要。若钢琴音响浓厚、低音区密集,而歌者未能相应调整共鸣位置与声压控制,便会导致钢琴“盖住”人声,听众难以捕捉旋律主线;反之,若歌者过于突出、忽视钢琴织体的动态层次,也会削弱整体的音乐呼吸。

呼吸同步断裂。在戏剧张力强、叙事节奏紧凑的歌剧宣叙调与咏叹调中,歌唱者的呼吸结构必须与钢琴或乐队的前奏、动机转换、和声张力等元素形成默契配合。若歌者仅凭视觉提示或习惯性的吸气,而忽略了乐句的情感蓄力与释放逻辑,便容易导致情绪爆发点错位、段落推进失衡,甚至使整个音乐段落的戏剧效果被削弱。

动态响应迟滞。在声乐与钢琴协作中,若缺乏对彼此动态变化的敏锐感知与即时调整,就容易出现“各做各的”局面,导致音响空间失去张力与层次感。特别是在那些情绪波动剧烈或语义线条细腻的作品中,钢琴强奏常用于引导情绪的上升,而此时若歌者仍延续先前的音量或未进行相应的声区转化与声色弱化,便会造成听觉冲突,使整体表演显得僵硬、生硬。

为了提升这种协同性,训练中应重视以下策略:第一,强化钢琴艺术指导与歌唱者之间的联合排练频率与质量,不仅限于音准节奏,更应关注情感结构和语言断句的统一;第二,引导歌者主动倾听钢琴织体并以其为呼吸和表达参照,建立稳定的“听觉锚点”;第三,在早期训练阶段引入角色扮演式模拟,例如要求钢琴师模仿歌者声部,或让歌者分担简单的钢琴节奏动机,以促进感知整合。

声乐学习应当遵循“声乐表演素养金字塔”模型,强调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发展路径。从节奏内化与歌词语义理解入手,夯实基础感知力;进一步提升嗓音机能,精准掌握风格语法,构建技术骨架;进一步深化系统听觉与动态响应的协作训练,贯通完整的表演链条;最终迈向戏剧整合与个性表达的艺术境界。该结构不仅厘清了歌者成长的路径,也为教育者提供了具象化的教学框架。在理性规范与艺术创造的辩证张力中,青年歌者方能摆脱对“天赋”的误解,实现从技术执行者到舞台艺术家的真正蜕变。

侯震一/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