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突出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北京研究制定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实施了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优秀案例。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建筑大学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本栏目精选部分优秀案例,旨在展现历史建筑之美,引导科学保护利用,持续推动新时代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燕南园因位于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48亩(3.2公顷),主要作为当时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66号(后加建了50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有变更。今天,在某些宅院的门口,还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门牌。燕南园采用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多为2层小楼,楼梯设在屋内,附带一个小花园,除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他建材多由国外运来。门扇窗框用的是上好的红松,精美的门把手全由黄铜制成,房间里铺设打蜡地板,屋角有典雅的壁炉,上下两层楼各有独立的卫生间,卫生间里冷热水分路供应,每座住宅还有独立的锅炉房以供冬季取暖,家家门前屋后有一个宽敞的庭院,花草繁茂。燕南园“小洋楼”的豪华当时名贯京城,此后几十年内都鲜有教师住房可与之媲美。
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中国教授对中国的政治、历史、科学、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洪业、江泽涵、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马寅初、陈岱孙、冯友兰、汤用彤、冯定、张龙翔、黄子卿、王力、林焘、朱光潜、沈同、林庚、侯仁之,以及冰心和吴文藻夫妇等都曾生活在燕南园。
燕南园在历史上多为著名学者的居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建造形式反映出20世纪初北京近代建筑呈现出的“洋风”建筑潮流,为北京近代住宅建筑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图 平面位置示意图
一、燕南园51号楼
燕南园51号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物理学家、教育家饶毓泰曾在此居住。饶毓泰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数学家江泽涵入住。江泽涵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5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燕南园51号现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图 入口
燕南园51号楼位于燕南园北侧中部,美式庭院别墅,地上2层,地下1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建筑门前,门廊与矮墙围合成小院,青砖铺地,花岗石台阶,青砖矮墙,花岗石材压顶。建筑入口处前出一步平顶门廊,砖柱承重,三面青砖起弓形拱门洞。建筑平面大致呈方形,南侧为折坡顶二层板楼,北侧局部长坡屋面至一层,局部二层为露台。青砖墙体,每层饰一层青砖斗砌线脚,青砖起弓形拱过梁窗,局部钢筋混凝土过梁窗、直棂木门窗,局部门窗两侧置西式壁灯,墙体转角处有仿壁柱简化柱头装饰,西式木屋架,木椽露明漆红,出檐深远,檐口有绿色铁皮檐沟及雨落管,折坡、长坡组合屋面,红机瓦屋面,南北两侧屋面各开两个三角顶老虎窗。
图 老虎窗
图 屋顶
该建筑作为别墅,体量较大,整体风格较为稳重,色调和谐沉稳,透出朴素、典雅之美,建造技术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燕南园52号楼
燕南园52号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物理化学家、教育家黄子卿曾在此居住,语言学家林焘、经济学家罗志如也曾居住于此。现为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等机构单位。
图 屋顶
燕南园52号楼位于燕南园北侧中部,美式庭院双拼别墅,2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入口门廊与矮墙围合成门前小院,青砖铺地,花岗石台阶,青砖矮墙,花岗石材压顶。入口门廊位于南立面中部,砖柱钢筋混凝土过梁,门廊顶部作为二层露台,砖柱顶饰简化柱头,入口处两门并立,东西两侧为两户,组成双拼别墅布局。东侧住宅平面较为规整,西侧住宅北侧突出并向西侧延伸一段,屋顶后坡延长,长坡屋面至一层。青砖墙体,每层饰一层青砖斗砌线脚,青砖起弓形拱过梁窗,直棂木门窗,西式木屋架,木椽露明漆红,出檐深远,檐口有绿色铁皮檐沟及雨落管,折坡、长坡组合屋面,红机瓦屋面。
图 屋檐木构件
图 弧拱窗券
该建筑是中国知名学者曾经的居所,建筑造型优美,呈现出“洋风”特色,色彩典雅、和谐,建造技术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燕南园53号楼
燕南园53号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历史学家齐思和曾在此居住。齐思和曾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现为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
图 老虎窗
燕南园53号楼位于燕南园东北,美式庭院别墅,地上2层,地下1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前有庭院,入口门廊与矮墙围合成门前小院,青砖铺地,花岗石台阶,青砖矮墙,花岗石材压顶。入口门廊位于南立面中部,砖柱钢筋混凝土过梁,门廊顶部作为二层露台,入口处两门并立。东侧北面突出,屋顶后坡延长,长坡屋面至一层。青砖墙体,每层饰一层青砖斗砌线脚,青砖起弓形拱过梁窗,直棂木门窗漆红,西式木屋架,木椽露明漆红,出檐深远,檐口有红色铁皮檐沟及落水管,折坡、长坡组合屋面,红机瓦屋面,南北两侧屋面各开3个平顶老虎窗。
图 弧拱窗券
图 屋顶
该建筑整体风格典雅,色彩朴素,呈现出“洋风”别墅建筑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四、燕南园54号楼
燕南园54号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史学家、教育家洪业曾在此居住。洪业曾任燕京大学文理科学院教务长。
图 门口装饰
燕南园54号楼位于燕南园东侧中部,为二层美式别墅住宅,砖木结构。主入口向西临街,建筑东侧有庭院。西立面北侧前出山面,东立面中央前出山面南北对称,正交山墙,颇具古典主义意味。青砖墙体,每层饰一层青砖斗砌线脚,墙体转角处有仿壁柱简化柱头装饰,入口起半圆券青砖拱门,起弓形拱砖过梁窗,直棂木门窗漆红,西式木屋架,木椽露明漆红,出檐深远,檐口有红色铁皮檐沟及雨落管,折坡、人字坡组合屋面,石棉瓦瓦面。现状建筑有后期加建情况。
图 屋檐木构件
图 弧拱窗券
该建筑不同于燕南园其他建筑,或多或少有一些中式元素及其影响,燕南园54号楼整体风格较为纯粹,几乎无中式元素及其影响,为较典型的西式别墅,建筑年代也较早,色调和谐沉稳,东立面严格南北对称,透出古典之美,建造技术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五、燕南园55号楼
燕南园55号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及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均曾在此居住过。冯定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为私人居所。
燕南园55号楼位于燕南园东侧中部,建筑为传统中式建筑,砖木结构。平面大致为二进院,一进正房与西厢房相连呈“L”形,建筑门前有小花园,四周有院墙,院墙上有套沙锅式花瓦芯。与56号楼对称布局。建筑为传统中式建筑,木构架,青砖墙体,卷棚硬山无垂脊布瓦筒瓦屋面。青砖台明,花岗角柱石,阶条石压面,前廊地面尺四方砖十字错缝铺墁,青砖墙体淌白砌筑。后檐墙檐部三层檐,有砖椽,山墙及后檐墙开平拱砖过梁窗,木柱梁枋单披灰地仗红色油饰。简化步步锦心屉木格栅门窗漆红。
图 入口
图 屋檐
该建筑曾是北京大学学者、教授的居所,为中式传统样式建筑,为北京近代住宅建筑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六、燕南园56号楼
燕南园56号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培源曾在此居住,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现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燕南园56号楼位于燕南园东侧中部,建筑为传统中式建筑,砖木结构。平面大致为二进院,一进正房与西厢房相连呈“L”形,建筑门前有小花园,四周有院墙,院墙上有套沙锅式花瓦芯。与55号楼对称布局。建筑为传统中式建筑,木构架,青砖墙体,卷棚硬山无垂脊布瓦筒瓦屋面。台明虎皮石墙,花岗角柱石,阶条石压面,前廊地面尺四方砖十字错缝铺墁,青砖墙体淌白砌筑。后檐墙檐部三层檐,有砖椽,山墙及后檐墙开平拱砖过梁窗,木柱梁枋单披灰地仗红色油饰,额枋、檐檩、垫板绘苏式包袱锦彩绘,梁头、椽飞头有彩绘,梁头绘花瓶、笔筒等彩绘。简化步步锦心屉木格栅门窗漆红。
图 门口装饰
图 台明
该建筑是北京近代校园中较为典型的传统中式住宅建筑,建筑的彩绘精美,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内容来源:《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