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毕业,即将奔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一线履约任教。
2021年7月2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2022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近日,《人民政协报》整版报道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培养实践,讲述北京师范大学努力为欠发达地区培育和输送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国良师”的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全力保障县域师资供给质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谈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的话语充满关切,“我国要在2035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从教师队伍建设视角来看,责任和使命更加艰巨。这意味着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要在2035年前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力量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国务院首次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点免费师范生政策。2018年,政策升级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并扩大至地方师范院校,形成国家公费师范生和地方公费师范生两种培养模式。程建平表示,多年来,这项由国家财政承担了大量培养经费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政策,吸引了不少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对推动我国教师水平整体提升、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县域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程建平表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使不少高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生获得重返家乡的机会。“但整体来看,一些高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生,仍然更倾向回到省会城市或者是一些经济状况好的地级城市,回到县域层面去任教的师范毕业生则少之又少。”
“县域中学的教育质量,不仅是县域教育的问题,更是影响一个县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还得再想办法。”带着一定要将优质师范生资源输送到县域教育一线的决心,程建平开始广赴全国各地,深入中西部省份的县域教育一线,实地摸排当地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023年6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后排左二)率调研组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优师计划”县域专项调研。图为调研组走进木里藏族自治县倮波乡锦屏希望小学课堂,详细了解一线教学情况。
“到了基层后,还是很受触动。”程建平发现,很多县城在几年内,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高水平师范院校的青年毕业生力量注入。基于广泛调研收集的信息,程建平开始连年向全国政协递交提案,呼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强师工程”。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展了实践试点工作。据程建平介绍,当时北京师范大学聚焦脱贫攻坚关键阶段需要,面向广西、四川等7个省份的52个未摘帽国家级贫困县,基于“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实施了“志远计划”。2024年,“志远计划”师范生顺利毕业,开启了在县域学校的从教生涯。
“我们也到学生们工作的一线进行了走访调研及关心慰问,孩子们都收获满满。他们到各地工作后,也受到了地方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无论是对当地教育质量提升,还是对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历练而言,都是有积极成效的。这也坚定了我们要继续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决心和信心。”程建平说。
建立在北京师范大学“志远计划”的探索基础上,自2021年开始,“优师计划”师范生政策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实施。
4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如今毕业生们将再启新程,奔赴一线教师岗位,程建平心里有很多的期待。同时,面对未来的“优师计划”实践,他也有很多思考,“一方面,要持续做好招生工作。须进一步保证‘优师计划’招生质量,让真正愿意成为教师、愿意回报家乡的孩子们能有机会选择‘优师计划’。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质效。需持续详细了解县域基础教育师资结构情况,并对照县域教育客观需要及时跟进音乐、体育、美术、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薄弱学科教师供给规模,保证‘优师计划’师范生的精准培养、精准输送。”
“还应持续优化‘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就业服务体系。”程建平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将持续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的职后发展工作,逐步为这些学子们构建愈加完善的成长支持体系。“也期待各省市能对这些一心回馈家乡的孩子们给予更多关心、关照。”
“我们要让这些‘优师计划’师范生们能真正在县域基础教育中发挥领头羊作用,要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尽快挑起大梁。”程建平建议,要通过“优师计划”师范生在岗位上的顺利成长,吸引并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加入“优师计划”。“如此,方能保障在县域教育水平提升和县域高水平师资输送之间,实现长期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全力保障县域师资供给质量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优师计划”实践:
让千万个少年“上好学”的梦想成真
扛好县域师资高质量培养的重任
县域教育兴,则县域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有半数左右的人口为县域人口,其子女也大多在县中接受教育。如何让这些县域家庭以更低成本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千千万万的县域孩子有机会在“家门口”上好学?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尝试创设“志远计划”,面向当时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所在省份,招收定向就业师范生155人。据悉,基于“志远计划”的初步探索,2021年7月2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输送高水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担好“排头兵”重任,北京师范大学选择主动承担更多“优师计划”培养任务,招生计划从2021年的400人,逐年增长到2024年的800人。4年来共录取“优师计划”师范生2615人,覆盖全国21个省份。
2025年6月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出征仪式现场,校长于吉红(左一)将出征旗交到“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手中。
“2000余名‘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出台了《“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职后培训与能力提升行动方案(试行)》《北京师范大学深入实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并将按照协议履约任教的“优师计划”师范生全员纳入北京师范大学“启航计划”, 仅在毕业后资金支持这一项上,就要向每名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专项奖励。“学校要到社会各界去筹措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的确很不容易。”韦蔚说。
“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想办法,让优秀师范毕业生能真正到县域学校贡献力量,为县域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的实践初衷。“为此,付出再多都值得!”
而为进一步保证“优师计划”推进质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程建平直接分管学校“强师工程”办公室。“我们一直在把‘强师工程’‘优师计划’作为北师大的‘头号工程’在推进。因为它不仅关乎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更将对我国的县域振兴、乡村振兴产生深远影响。”程建平说。
助力实现从“中学生”到“中学教师”的跨越
4年前,他们还是中学生。4年后,就要成为中学老师。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该如何着手,才能保证“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毕业后,能真正成长为可以推动一方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人才?
据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院长、乐育书院院长杜育红介绍,学校创新开设了“学院+书院”的卓越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学院通常负责第一课堂即学分课程建设,书院则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中心,探索第二课堂建设。‘优师计划’正是依托于未来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及乐育书院共同打造的育人共同体,开展了丰富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育人实践。”
在乐育书院,随处可见北京师范大学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培育的用心用情。教师技能空间、自主学习空间、文化浸润空间、师生交流空间、素质拓展空间、成长支持空间,各种成长平台应有尽有;世界冠军讲坛、名师名校长讲坛、乐育沙龙、乐育课堂,各种育人活动精彩纷呈……
除了校内的协同力量外,为进一步提升“优师计划”师范生到基础教育一线开展育人实践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还推出了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目前我们已建设覆盖城市和县域的集中教育教学实践基地191个、暑期实践基地101个;同时,我们还依托北师大基础教育附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建设服务‘优师计划’师范生实习实践的‘第二校园’,以为‘优师计划’师范生素养提升进行更全方位、常态化的保障。”韦蔚表示。
“在校期间,我就曾前往四川凉山、山西永和等地县域学校开展多次支教实践;同时,得益于学校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我还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访学,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感受多元文化交融,拓宽国际视野,亲眼见证了同行的研究生学长如何将调研所得游牧民族文化创新设计成为国礼。”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2025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黄梓宸连连感慨,正是学校提供的难得实践机会,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欠发达地区从不缺乏教育资源,缺的是能将在地文化转化为教学养分的师者。“而这些实践和感受,也更坚定了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
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
人才培养好是根本,人才用得好是关键。
为深入了解脱贫县教育发展现状和对师范人才的现实需求,落实好“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就业保障政策,2023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校领导班子率队全面开展了“优师计划”县域专项调研。据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办公室主任隋璐璐介绍,截至目前,已实地走访18个中西部省份,深入56个脱贫县、70所县域及以下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了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定向就业省份调研的全覆盖。
“我们也在调研中发现了很多要改进的工作,比如,有些县域在‘优师计划’推动地方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认识不足;有些县域在‘优师计划’的指标上报和毕业生安置等工作上存在困难;更有一些县域,因从来没有招到过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而担心‘即使招来了也留不下’,故存在积极性欠缺等问题。”隋璐璐如是表示。
“为了保证优质师资的精准输送,学校领导班子只能一个省一个省地走、一个县一个县地谈。地方的诉求我们在全力配合,而这些从‘优师计划’走出去的孩子们的各种需要,我们也会尽全力去支持。”韦蔚介绍,为保障“优师计划”师范生们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北京师范大学将向已就业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举措。“我们有包括校友指导、集中培训、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在内的十项帮扶举措。期待可以以更加系统化、全流程的‘跟踪帮扶’机制,为师范生们扎根基层、长期从教提供有力保障,让他们能感受到母校始终把他们的成长成才记在心上。”
齐心协力共筑梦。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在北京师范大学2025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出征仪式上表示,贵州将持续跟踪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就业管理和职后发展工作。把“优师计划”师范生纳入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培养,并进一步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以全面解决“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后顾之忧。
“今年预计60名毕业生陆续奔赴我区的脱贫县、乡镇中学任教。”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傅源方也欣喜地表示,这些新生力量将有效缓解当地县域优质师资短缺问题,成为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希望。“我区还将在原有公费师范生培育保障基础上细化对‘优师计划’毕业生的长效支持保障机制,以全面激发‘优师人才’扎根基层的活力。”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优师计划”实践: 让千万个少年“上好学”的梦想成真
回到家乡,回到最需要我的地方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不再贫困!”2025年的这个夏天,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360余名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发出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强音。今年秋季学期,他们即将背起行囊,赴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的153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他们将扎根县域中学,化作万千溪流,用青春年华滋养千千万万少年的成长,用三尺讲台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0年前,生活在贵州群山间的杨卿刚刚升入中学,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教育,此后6年间,他开启了跨越200多公里的异地求学路。
每当假期往返于学校和家的时候,杨卿总不由得在想:家门口为什么就不能有好学校?其他没有条件跨市求学的学生又该怎么办呢?
那时,让“家门口”就有好教育的梦想在杨卿的心底悄悄生根。作为亲历者,他想用行动为家乡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杨卿因“优师计划”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大学4年间,他的大学生活格外精彩——从和奥运冠军一起强身健体,到面对面听莫言、余华等著名作家的精彩讲座;从原国家级贫困县的多次支教实践到远赴英国中小学的实地实习;从与一线教师、教材编写者、高考命题专家深度交流,再到和“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获得者共话基础教育实况……
2024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杨卿(中)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参加“数字教育小院”暑期实践,组织学生开展甲骨文项目制学习。
“收获的不只有新知,还有感动。”时至今日,杨卿仍然清晰地记得,一个夏天,他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第二中学的支教活动临近尾声时,学生们不舍地拽着他的手问他:“老师,明年你们还会再来吗?”
“欠发达地区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比想象中更急切。”杨卿说,4年来9个省份、10余所学校,每一次支教实践经历都坚定了他要回到县里、为中国而教的信念,“这些生动的实践、孩子们真切的呼声,都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强国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更是刻在每个青年师范生肩头的时代印章。”
“我们会全力以赴,努力让‘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如今,杨卿和同学们已经带着满满的收获顺利毕业,而谈及即将开启的人民教师新征程,杨卿表示,自己对即将开始的一切“很是期待”。
回到家乡,回到最需要我的地方
相关链接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出征仪式
【光明日报】志存高远 师范报国——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投身基础教育一线
-bnuweixin-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记者:朱英杰
排版:张宇琪
责任编辑:王子依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