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首都师范大学奔赴西藏札达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2025-08-06 21: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3日至8月2日,首都师范大学“京藏同心 札达有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以推广普通话为切口、以民生服务为抓手,依托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优势资源,围绕“语言+技能”培训模式,面向当地牧区群众和中小学生,广泛开展普通话推广、教学帮扶、语言调研、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

项目由首都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洵指导,管理学院辅导员孔奕博带队,来自化学系、物理系、数学科学学院和学前教育学院的7名藏族师范生及1名多次赴藏科考的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组成。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评选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团队。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位于西藏西端,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札达地区作为其中的边境县,整体迁置人员比例高,国家通用语言掌握人数少,推普工作对于固边安民格外重要。行前,实践团精心设计推普方案,细致准备教学资料,充分做好活动准备。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队赴拉萨师范学院开展交流座谈。拉萨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王素及相关学生负责人参加座谈。孔奕博首先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与项目背景,实践团成员代表阿牛汇报了实践计划与内容设计。王素副书记介绍了拉萨师范学院的基本情况,双方围绕西藏地区语言推广路径及青年参与语言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思路。

7月25日至8月2日,实践团队深入札达县下辖的玛朗乡、阿青灌乡、扎布让乡及县城教学点开展集中活动。从高原牧区到教学一线,从课堂讲授到入户宣讲,团队灵活运用“语言推广+技能培训”双轮驱动模式,推进推普工作接地气、见实效。

玛朗乡与扎布让乡地处高海拔偏远地带,居民多为年长牧民,整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普通话使用能力有限。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就医交流、政策理解、信息获取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为精准回应基层需求,实践团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自主编写《普通话教学使用读本》《高原常见疾病问诊对话手册》等双语教学材料,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为特色,帮助当地群众在“听得懂、说得出、用得上”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队员们坚持一对一辅导、手把手示范,将一个个拼音音节、实用对话带入群众日常。与此同时,团队还依托札达县人社局医保政策宣讲材料,组织开展“民生课堂”,深入解读边境地区医保政策内容,帮助牧民群众明晰参保流程、了解报销比例,鼓励大家主动参保、合理用保。

阿青灌乡的牧民群众多为青少年与中青年,整体具有一定的日常沟通能力和基础语言水平。基于此,实践团队在持续推进医保政策普及、生活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课堂上,成员们围绕“汉字书写基础”“景区导览词讲解”“电商常用语理解与表达”等实际生活场景展开教学,既帮助牧民更好地应对日常交流需求,也为其在旅游接待、电商推广等产业发展中打开了语言通路。

在札达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践团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与启发性的“兴趣课堂”,让语言推广在寓教于乐中生根发芽。团队成员分别开设《藏地密码:高原上的数学课》《生活中的化学》《被子植物的一生》《运动热身与足球规则教学》《阳光下的安全课》等课程,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互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拓宽认知视野。

除了课堂教学,团队成员还分享了自身的成长经历与求学故事,讲述从高原走向首都、从牧区走入科研前沿的奋斗历程,鼓励学生们珍惜当下时光,树立远大理想,勇敢走出家乡、走向世界。

活动期间,团队得到了札达县各部门的大力支持。7月31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札达县委书记陈代均专程前往驻地,看望慰问首都师范大学实践团队师生,详细了解活动内容与实践进展,对团队将语言推广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并勉励青年学子扎根高原、服务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王洵与达娃平措代表校地签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合作签约仪式,围绕推普支教、教师培训、资源共建、科研合作等重点领域达成长期合作共识,为构建“校地融合、协同育人”的语言帮扶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校地双方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不断加大人文交流与人才支持力度,共同助力札达教育事业和语言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8月1日,札达县玛朗乡迎来此次活动的结业仪式,并为在此次普通话学习中考勤和考核优秀的群众颁发奖金。牧民群众、基层干部与实践团队共聚一堂,交流心得,互赠祝福。一位年长的牧民代表动情地说:“这些孩子,不仅教我们说普通话,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多次赴藏开展科考的博士生刘铸说:“来札达之前,我对这里的印象还停留在网络上几张荒凉的照片。真正走进这片土地,才发现边境并不等于落后,札达的发展远超我的想象。政府保障有力、群众热情淳朴,而我们所做的推普工作,也是国家建设边疆的一部分。”实践团队的藏族学生也在札达找到了归属与梦想。队长阿牛说:“作为藏族青年,我曾走出高原追梦,如今希望毕业后回到这片热土,为更多孩子撑起知识的天空。”在得知札达县中学即将建成的那一刻,她眼中泛起了热泪,那是对教育的信念,也是对故土的承诺。

语言的种子或许无形,却在一声声“谢谢”里生根,在一次次“老师,下次还来吗?”的叩问中开花。札达之行,不仅是一段青春的经历,更是一份深沉的担当。正如一位队员所说:“我们带来的是语言,但留下的,是信任、希望与连接。”

(采写:通讯员 孔奕博;学校供图;编辑:邓丽;复审:郝彬;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