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 平谷区灾后重建进行时
2025-08-07 16: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极端强降雨的侵袭,给平谷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道路损毁、农田内涝、基础设施受损等接踵而至。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情,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护”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护。

如今

灾后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各单位抓好抢修恢复

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活秩序

加强灾情统计

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快清理清运淤泥、垃圾、杂物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这些画面

既是平谷区灾后重建的真实写照

也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

共克时艰的生动缩影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二次排查

暴雨的间隙,恰是守护的时机。应急调查队抓住降雨窗口期,奔赴受暴雨侵袭最严重的镇罗营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位进行二次排查,为村民多添一份安心,多增一份温暖。

向着险情徒步挺进。8月2日8时,群测群防员上报:“杨家台村有一处房屋后有崩塌,碎石撞击房后,村民让赶紧去看看!”应急调查队闻令即动,迅速整装出发。然而,冲毁的村道无法通车,队员毫不犹豫,背起监测仪、无人机,踩着松动碎石,徒步跋涉3公里到达现场。碎石就在此刻崩塌到脚下,群测群防员迅速处置、分析稳定性、拍照记录、调查威胁人员和所受损失,为村民吃下一颗“定心丸”。

用科技之力锁风险。11时,镇罗营镇工作人员的电话带着焦急:“关上村北部山区坡体上可能出现大面积滑坡,滑坡的位置就在三个村庄的正北侧,一旦下滑将会影响村民的安全。”应急调查队立刻前往北部山区查看现场情况。抵达现场后,队员们操作无人机航拍锁定裂缝延伸轨迹,用次声监测仪捕捉山体异响。经调查研判,最终确认该处为倒石堆,有一定的自稳性,结合当日预警雨量判断,发生大面积滑坡的可能性较小。科技的力量,让隐蔽的风险无所遁形,也让村民的担忧有了科学的答案。

与时间赛跑筑牢防线。22时,平谷发生强降雨。在此之前,应急调查队早已对镇罗营镇关上村、东寺峪村、西寺峪村、核桃洼村、杨家台村地灾隐患再排查、再评估。浸透的工装是他们与时间赛跑的勋章,只为抢在降雨前,掌握地灾险情最新动态,为监测预警、避险转移、应急处置等提供详实科学的决策依据。

从清晨到暮色,应急调查队的身影始终活跃在镇罗营镇的险点处、隐患旁。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洞察风险,用速度守护平安,在风雨中为群众“撑伞”。

▲应急调查队借助科技力量,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位进行二次排查,让风险无所遁形

合力开启人居环境“修复模式”

强降雨的侵袭,让平谷区多处的人居环境受到破坏。各单位不等不靠,迅速集结各方力量,以“修复模式”全力推进环境整治与家园重建,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黄松峪乡的大街小巷在暴雨后布满了枯枝落叶、积水淤泥,群众的出行安全和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党员干部率先冲锋,群众也自发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齐心协力重建美好家园。各村聚焦道路沿线、背街小巷、房前屋后以及受降雨影响较大区域,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对枯枝落叶、积水淤泥等进行铲除和清运,全面清除安全隐患。不少村民主动拿起工具,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的泥沙与杂草,以最快速度让家园恢复往日的干净整洁。

南独乐河镇同样积极组织开展雨后重建与环境治理工作,全力推动镇域正常秩序恢复。各村党员志愿者、保洁员与村民组成“清淤小分队”,分片开展清扫行动。大家手持铁锹、扫帚清理主次干道的淤泥积水。对村内垃圾桶、公厕等重点区域,保洁人员加大消杀频次,防范雨后病菌滋生。

除了环境清理,道路安全修复也是重中之重。大桥两侧因暴雨冲刷导致两侧护坡坍塌、桥头路基松动,存在通行隐患。南独乐河镇及时与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修,调配机械设备,组织施工人员轮班作业,保障群众出行安全。镇里还组织网格员对公共墙体进行排查,对危险墙体,优先组织施工人员拆除隐患部分,并采用重新砌砖、浇筑水泥等方式恢复稳固。

降雨过后,北京环卫集团防汛抢险突击队、平谷京环青年突击队闻令而动,火速驰援镇罗营镇关上村,成为灾后重建中亮眼的“蓝色力量”。他们手持工具,有序开展淤泥清理、道路疏通及环境恢复等工作。

在这场重建攻坚战中,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主心骨”,手持喇叭部署任务,现场高效沟通协调,引领两支环卫突击队等力量,奋战清淤疏堵一线。工人们奔赴街巷,铁锹一次次撬动厚重淤泥。面对堵塞的排水口,有人俯身徒手清掏杂物。他们在受损设施旁密切协作,垃圾装运井然有序。

如今,在平谷区的各个乡镇,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环卫工人的日夜坚守、群众的积极参与,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复苏暖流。

▲北京环卫集团防汛抢险突击队、平谷京环青年突击队火速驰援镇罗营镇关上村,成为灾后重建中亮眼的“蓝色力量”

持续推进灾后防疫消杀工作

强降雨过后,积水漫灌、淤泥沉积、垃圾堆积,在持续高温的催化下,蚊蝇等病媒生物悄然滋生,成为威胁群众健康的隐形风险。区红十字会与区卫生健康委积极联动,邀请北京市红十字会支援平谷区灾后防疫工作。

▲区红十字会持续推进灾后防疫消杀工作

8月1日至3日,根据平谷区防疫工作需求,市红十字会陆续派出昌平青空应急救援队、海淀区红十字海蓝救援队、西城区红十字志援应急救援队,前往镇罗营镇参与环境消杀防疫工作。

队员们带着专业消杀设备与药剂,走遍镇域内每一个行政村,对街道、院落、积水点、垃圾堆放处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药物喷洒。确保“不留死角、不漏盲区”,有效阻断灾后疾病传播风险,为受灾群众筑牢健康安全防线。期间,共出动人员97人次、完成约53.8万平方米的消杀任务。

在消杀工作间隙,红十字救援队队员们还主动承担起额外的救援任务,协助镇罗营镇、黄松峪乡、金海湖镇搬卸捐赠物资,将一箱箱饮用水、食品、生活用品及时送到群众手中。

8月2日,海淀区红十字海蓝救援队在镇罗营镇关上村执行消杀任务途中,偶遇一名突发急症的村民。队员们立刻放下手中的设备,凭借专业急救技能对患者展开紧急救治,直至将其安全移交赶来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当前,灾后防疫消杀工作仍在持续推进。区红十字会将持续动员社会人道力量,深度参与到救灾救助及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中,与全区人民一道,共同守护家园的平安与健康。

安置点光影歌舞里的暖意

红色主题活动传递坚实力

农业中关村学院积极协调区文旅局、区文化馆以及万达影院等部门,精心策划红色系列主题活动及科普文娱活动,凝聚多方力量,让农业中关村学院华夏学校实训基地安置点的村民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关怀与力量。

8月3日傍晚,农业中关村学院华夏学校实训基地安置点组织播放红色主题电影《开国宴风云》。影片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与崇高精神,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大家聚在一起,随着剧情回顾峥嵘岁月,在光影中感悟初心使命,现场氛围温馨而庄重。

农业中关村学院积极联动多方资源,于8月5日傍晚,协调区文化馆到安置点开展红色主题文艺演出。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歌曲、舞蹈、戏剧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红色经典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丰富安置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共克时艰的正能量。

农业中关村学院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在做好安置点群众生活保障的同时,也注重群众的精神需求,通过红色系列主题活动,既丰富了大家的文娱生活,更传递了温暖与力量,让安置点成为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临时家园”。


作者:

北京平谷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