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起新景
2025-08-07 21: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清晨的阳光斜斜照进三眼井胡同,一座名为“井空间”的开放型文化公共空间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曾经是拥挤的大杂院,如今通过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蜕变为融合产业、文化与居住功能的复合空间。

在距离不远的沙滩后街,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的灰瓦素墙下,百年国槐的枝叶在地面织出光影。自去年12月开园试营业以来,这里已经吸引了国新健康、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等各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永璞咖啡、麟阁书院、崚云餐厅等北京首店品牌也推动了园区产业升级与区域产业发展。

北京城市更新联盟成员参观三眼井胡同72号院木里木外。

踏入位于东四南大街的潮东里,原天坛家具厂的主体结构大半都被保留,内部则通过通透的连廊与中庭串联人文酒店、商业街区、公共空间等,形成“一轴三区”的立体空间格局。

潮东里引入人文酒店、八仙艺术空间、三季人鸡尾酒吧、京悠·手工汉堡等潮品牌,建成全市首个“街区商业+主理人经济+城市旅居微度假”复合空间。在ISSUE.01咖啡,主理人刘星一边研磨咖啡豆,一边向顾客介绍隔壁闹公馆的限定甜品:“两家虽风格不同,但共享客源和供应链。”作为新生代产业空间,潮东里创新建立“产权方+运营方+商户+居民”四方协同机制,引导入驻的主理人制定《业态准入公约》,实现品牌调性统一与差异化互补。

在位于前门东区的草厂胡同,一座隐于市井的顶奢酒店悄然绽放。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的42座庭院式客房散落在胡同肌理中,最小面积100平方米的独门院落里,落地窗将天光与树影引入室内,百年古槐的枝叶轻叩窗棂。天街集团以“开放式”四合院精品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实践老城保护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让老胡同焕发出盎然生机。

午后的朝阜路,骑行者在林荫道上缓缓驶过。路侧的“朝孚园”口袋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对着孚王府的老院墙打太极。不远处的朝阳门南小街上,已经在此经营了近20年的小街炒货门前围着不少拍照留念的顾客。

近年来,东城区对朝阜路(东城段)、朝阳门南北小街十字街区进行公共空间整体提升,朝阜路(东城段)重点实施林荫路建设、历史建筑保护、慢行系统优化及“多杆合一”工程,朝阳门南、北小街则重点实施道路空间整合、慢行空间拓展以及商业店铺自主提升行动,共同打造“京城时空走廊、文化绿色十字”。改造提升后,两条街的绿化面积显著提升,交通事故率及投诉率下降50%。

朝阳门南小街。

朝阳门北小街。

与雍和宫一河之隔的航星园,是核心区少有的大型产业园区,年总收入近400亿元,在东城区产业园区中产值排名第一,核心区位居前列,文化产业园产值全市排名前三,连续三年获评“北京市文化产业示范园”。2024年,航星园响应城市更新号召,通过对中央庭院的改造升级,新增了露天剧场、休闲广场等多功能空间,每年可举办各类活动30余场。同时以中国航天精神为文化内核,将园区划分为星晖园、星皓园、星辰园等九个主题园区,通过特色植物、景观和灯光设计展现不同主题,形成“航星新九景”的连贯景观序列。园区通过疏解腾退实现产业从传统制造到高精尖产业集群的升级迭代,聚焦绿色能源、数字科技、数智文化等领域优质企业,引入光线传媒、猫眼、祖龙游戏等企业,文化上市企业市值约800亿元。

毗邻东直门商圈和俄罗斯大使馆的南馆公园,是全市首个零碳全龄友好无界开放的绿色公共空间。拆掉围墙后,这里成了真正的“城市客厅”。新引进的绿房子餐厅的露台上,年轻人对着绿植环绕的餐桌拍照,品尝地中海美食。不远处,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舒展身体,孩子们追着蝴蝶跑向草坪。同时,南馆公园优化与居民、社区、街道、驻园单位的议事沟通机制,紧密合作,加强科普和生态文明宣教,让公园更加有温度、有意思,更能吸引人、留住人。

走在东城的胡同街巷,这样的惊喜处处可见。从4600余户居民通过退租改善居住条件,到2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带来的快捷便利,从隆福寺商圈的焕新活力,到东单公园的无界开放,东城区正以文化赋能、多元共生的理念,让老城在更新中既留住乡愁,又焕发生机。下一步,东城区将继续围绕“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不断完善“四个服务”,以城市更新8大类53项内容为抓手,统筹推进项目实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