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秋”是哪个秋?
2025-08-08 09: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立秋

AUTUMN

立秋至

暑热渐消,金风初起

万物由盛转淡,节序悄然更替

这是夏与秋的交界

当立秋遇见不同的专业

又将碰撞出怎样的故事和灵感呢

舌尖上的立秋:

当食养智慧遇见科学营养

· 食品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凉风有信,一叶知秋”。立秋叩门,暑气未消而燥意渐起。作为食品学子,我们深知此时节人体的微妙变化:中医谓之“阳消阴长”,强调“润燥养肺、健脾和胃”;现代营养学则关注因夏季消耗与季节转换带来的能量代谢与微营养素需求调整。二者在“贴秋膘”这一古老习俗上找到了奇妙的交点——它可不仅是放纵吃喝的借口,而是蕴藏着为秋冬储备能量的朴素智慧!

然而,“科学贴膘”才是我们的专业注脚:告别单纯的高油高糖轰炸,优选富含优质蛋白(如鸭肉、鱼肉、豆制品)、复合碳水化合物(全谷物、薯类)和“好脂肪”(坚果、深海鱼油)的食物。它们能提供更持久均衡的能量,同时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秋梨、莲藕、南瓜)和维生素矿物质(深色叶菜、柑橘类)的当令果蔬,既中和油腻,又助力肠道健康、提升免疫,完美诠释了“清补”的真谛。

别忘了“少辛增酸甘”的古训:辛辣易耗津助燥,而秋梨的甘洌、葡萄的酸甜、百合的绵糯,甚至一碗温润的银耳莲子羹,都是润肺生津的天然馈赠,其背后是水分、多糖、维生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密码。

所以,这个立秋,让我们用食品科学的眼光重新解读节气密码:炖一锅山药玉米排骨汤,让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共舞;烤几片南瓜全麦面包,用复合碳水唤醒清晨;再佐以一杯自制的蜂蜜柚子茶,让传统智慧在现代营养的框架下,滋养出一个活力满满、不惧寒凉的秋天——毕竟,“贴秋膘”的最高境界,是贴出健康与活力,而非负担!

(科普来源:《黄帝内经·素问》、《让我们学会怎么吃》、《食物戏很多》、《吃的真相》)

万象收敛

继续研究探索自然的代码

一切万物的节奏

是科研的灵感之源

醇香渐起,秋谷藏酒

温度变化,催熟微生物的生长

温差唤醒菌群的低语

酒香在时间里缓慢盛放

发酵不是偶然

是科学的温柔,自然的馈赠

· 生工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这指的是万物由繁茂趋于收敛。这种自然规律的转变,对微生物生态环境和代谢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在酿造工艺中,立秋前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空气湿度适中,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调节提供了理想条件。例如传统黄酒、酱香型白酒在这个时节进入主发酵阶段,曲霉、酵母、乳酸菌等多种微生物种群共同参与协同代谢,其香气物质如酯类、醇类物质释放在这个时期最为稳定。这也体现出了顺时制酒的古法智慧。

从古代秋酿文化到现代生物反应器的自动调控系统,节气的变化从未离开过发酵科学的语境。而立秋恰是连接自然节律与工程理性的一个重要节点。看似冰冷的制造流程背后,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最温柔的协作。

(科普来源:《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浓香》、《齐民要术》)

设计之道

亦顺节气之序

万物皆可成型

四时皆为灵感

· 设计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节气的轮转中,立秋不仅是时令转换的符号,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形制、色彩、审美与生活的统一理解。立秋之日簪戴楸叶、剪石楠为花的习俗,最早可见于《西湖游览志馀》:“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从造型语言上看,楸叶呈长卵心形,叶缘平整,脉络分明,富有生长动势,极具东方线条美。其剪裁与配戴,作为民间身体美学的一种表达,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节气中的“饰物仪式感”。作为时令标志的头饰,其材质与形状都直接影响了后世花草纹样的装饰语言,对传统纺织、漆器、团扇、窗棂等图案设计均有启发。

设计不单单是美的创造,也是文化的转译。在立秋这一叶之间,藏着图形与时间的对话。一片落叶,落在古人鬓边,也落在今人的图纸上。

(科普来源:《西湖游览志馀》)

一针一线

钩织的不仅是秋日的衣物

还有日夜、光阴和岁月

· 纺织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立秋,古籍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标志着夏的炽烈开始向秋的沉静过渡。作为纺织学子,我们深知节气流转不仅关乎自然,更深刻影响着人体的微环境与衣着的选择。

此时节,“秋老虎”余威尚存,昼夜温差却悄然拉大,纺织材料的性能便成为舒适穿着的重要保障。日间,天然纤维如高支棉、亚麻、丝麻混纺依然唱主角,它们优异的吸湿透气性能迅速导走汗液,保持体表干爽;轻薄精纺的羊毛或功能性吸湿排汗合成纤维也是应对多变温度的智慧之选,其独特的芯吸效应和热湿平衡管理能力,让“一层透气内搭+一件开合随心的薄外套”成为通勤标配,精准应对实验室与户外、晨凉与午热的场景切换。

总之,立秋后穿衣要像“洋葱”一样一层层来,做到“热可脱,凉可加”,在享受夏末余温的同时,也要为初秋的凉意做好准备。

而当日影西斜,凉意渐起,思绪便不由飘向衣柜深处那件母亲的毛衣。它或许不是最时髦的款式,但那份手织的厚实与温暖,是任何昂贵面料都无法复制的温情密码。那蓬松的羊毛,经过母亲双手无数次的牵伸、加捻、成圈(想想针织的成圈过程吧),织就了细密的结构,锁住了静止的空气层——这正是最有效的天然保暖屏障。

经纬交织的不仅是纱线,更是母亲用纤维构筑的、抵御初寒的无声守护。立秋,不仅是添衣的信号,也是我们重拾这份“纤维记忆”的时刻,让专业的理性认知与亲情的感性温暖,共同织就这个季节最妥帖的穿着方案,在材料科学的精密与手作温度的交融中,迎接一个从容而温暖的浅秋。

(科普来源: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纺织材料学》)

物联网视角下的立秋

它是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感知温湿度转折的节点

· 物联网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物联网视角下的立秋,它是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感知温湿度转折的节点。“一枕新凉一扇风”的体感变化,正源于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捕捉与云端模型分析;更是精准农业物联网的关键输入——“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的古谚,如今被土壤墒情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与预测算法所量化评估。

“秋老虎”的余威预测,成为物联网算力的焦点。城市热力监测网格通过分布式温湿度节点追踪异常高温区域,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流与AI模型,提前预警电网负荷峰值;农业物联网则依据田间微型气象站与作物生长传感器数据,动态调整灌溉策略,缓解热浪胁迫。这考验着边缘计算的实时响应与云平台的数据融合能力。

由此可见,立秋是万物互联优化运行的契机。智能楼宇系统依据室外环境参数自适应调节空调能耗;物流网络基于气候预测优化冷链运输路径。“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自然节律,正被无处不在的感知节点与智能算法解析,驱动着物理世界更高效、更韧性的运行节拍。

(科普来源:《中国天气谚语志》、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与疾病对峙

与四时相守

寒热交替的应对智慧

正蕴藏于此

昼夜温差悄然拉开

秋燥发作

咳嗽声也在风中泛起

凉风虽情,病毒却急

当防燥补水、收敛肺气

· 医学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立秋,是“阳消阴长”的节气转折点,也是传统医学认为“暑去寒来、气血转换”的关键节点。《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这说明立秋起人体应当开始顺应“收”的节律,调养脏腑、安定情志,为寒凉之气的到来做好准备。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立秋前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压波动显著,极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问题及免疫力波动,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体质偏弱者更为敏感。中医有“秋燥伤肺”之说,现代医学也证实,秋初空气湿度降低,易引发鼻腔干燥、咳嗽等症状。

从“贴秋膘”到“饮井华水”,从古人的食补辟邪,到今人的慢病管理,医学用知识与技术筑起一道道无形的安全屏障。节气轮转,四时流变,守护与理解人身心的,是医者仁心。

(科普来源:《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是上下半年的分界节气

在教育的长河中

又何尝没有“立秋”这样的转折点?

它并非四季更替那般清晰可见

却同样关乎成长的核心本质

· 教育学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谷物成熟的“秋”之意:漫长的暑期学习或日常知识积累,如夏之繁盛,在此时机开始沉淀、转化。那些看似独立的“知识点”,如同秋日悬缀的果实,逐渐融合、内化,形成更牢固的知识结构与个人智慧。

“启”智,而非仅“起”学: “立”意味着开启新程。学年的开始,对于学生是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对教师则是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契机。这不仅是时间的起点,更是内在成长潜力被再次唤醒与启迪的时刻。

拥抱自然韵律,尊重成长节奏:如同节气依循天道,教育也需尊重个体发展的节奏。立秋提醒我们,教育的收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必要的积淀与适时的启发后,自然显现的成熟与深刻理解。

(科普来源:《植物生理学》《教育中的发展心理学》)

蝉鸣未歇,梧桐初凋

暑热与凉风交织

立秋在江南文脉中

承载着时序更迭的复杂意蕴

· 汉语言文学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立秋在江南文脉中,承载着时序更迭的复杂意蕴。蝉鸣未歇,梧桐初凋,暑热与凉风交织。立秋是“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里对无形秋声的敏锐感知与一丝怅惘;是“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中对光阴倏忽的惊觉;立秋亦是“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中对友人的思念;立秋更是刘禹锡诗中“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

文人雅士常借此契机相聚,在初凉之际感物伤怀或抒发逸兴。《红楼梦》中描绘的秋爽斋结海棠诗社,虽非确指立秋,却生动展现了古人在秋初雅集吟咏、品评诗文的传统风韵。他们或在庭院中“卧看星河尽意明”,体味秋夜的澄澈高远,或在席间感怀“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寄托对盛衰轮回的哲思。

立秋是迎接丰收、调整身心的开始。“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寄托着对顺利收获的期盼;“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描绘出应季而作的生动农事图景。民间更有“啃秋”“晒秋”等习俗,我们在品尝时鲜、储备物资中感受季节更替的实在与活力。正如“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闲适,“天阶夜色凉如水”的静美,立秋在文人墨客笔下,承载着淡淡的时序之思,也洋溢着顺应天时、预备过冬的从容与务实。

(科普来源: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立秋)

当二十四节气走向世界

立秋又有哪些表达

· 外国语言文学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秋天是另一个春天,秋天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朵小花。——阿尔·贝加缪

Autumn is a second spring when every leaf is a flower.——Albert Gamus

立秋,在众多英译中,多根据中文来直接翻译。“立”是开始之意,因此译为“beginning/start”,秋,在中国文化中为谷物成熟的意思,但在英文翻译中则直接用秋天“autumn”代替。故“立秋”,英译核心含义仍为“The Beginning of Autumn”,标志着暑热渐退、万物趋向成熟的自然节点。然而,中国智慧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立秋”其名本身Li Qiu,也正以其独特的音韵与文化内涵,被更广泛地认知与传播。

(科普来源:《气象中的二予四节气:秋》 《跟着节气小步走·秋》)

蝉声减息,叶色将染

万物在光影交错间渐渐沉静

是自然与生活的默契回响

从簪楸叶到生物发酵

从气候变化到健康养护

从饮食习惯到天冷添衣……

立秋的意义

悄然藏在每一门学科的注解里

在你的眼里

立秋,又意味着什么呢?

END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微信号:jnu-1958。

校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文稿撰写:朱紫陌 甄子彤 王阳 余凯

图片来源:朱晓琳 高建淞 秦博 左西宸

设计来源:李怡然 吴梓妍

统筹策划:伊克拉木·阿布来提

本期编辑:吴怡婷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ndxrmtzx@jiangnan.edu.cn

Copyright © 2014-2024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

江南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