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复读生到90万粉创业博主:一个北体学子的逆袭与突围
2025-08-11 12: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7月4日,北京体育大学2025届毕业生王一凡在抖音发布毕业视频,视频里他眼含热泪,对着宿舍楼挥手告别。视频一上线就点赞破万。看着评论区里“北体,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留言,王一凡仿佛回到了四年前——彼时,那个通过复读踏入北体校园的少年,未曾想会经历如此神奇的四年。这四年,这个曾在县城体校挥洒汗水的复读生,不仅手握北体毕业证,还成了全网90万粉丝的体育教育博主,更创办了自己的体育培训机构。复读、北体、网红、创业……无数标签在他身上交织出一条不寻常的成长轨迹。原来所有的“重新开始”,都藏在当年那个“再试一次”的决定里。

复读:命运的二次博弈 0 1

不甘滑档,孤注一掷的复读抉择

2020年夏天,王一凡的第一次高考以“滑档”告终。体育和文化课双过本科线的成绩,在顺序志愿的规则下成了废纸。巨大的落差让王一凡的内心难以平静。家人劝他“能走民办就走”,他填了征集志愿。此时,命运却推了他一把——征集志愿的失败将他推向了更残酷的选择:专科还是复读。

“我不甘心。”这个念头支撑着他做出了复读的决定。彼时的他对自己说:“再给自己一年时间,只要过程全力以赴了,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后悔。”

淬炼与蜕变:复读年的专注与坚持

复读的日子是黑白交织的。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在操场重复着训练动作;晚自习时,又要把文化课一点点补上来。在文化课学习和体育专项训练之间,王一凡发明了“切割式学习法”:“训练时不想文化课,做题时不想训练”这种极致专注让他在一年的时间内将数学成绩从五六十分提高到高考的一百二十多分,文化课总分从四百分跃升至小五百分。

图|王一凡的成绩记录

最煎熬的是复读中期,初期的热血被磨平,未来充满不确定,日常是枯燥、重复的倦怠。家境不好的他,经常是馒头就辣条度过一天。“很难熬的时候,我就会写一句话贴到杯子上”。小小的便签、歪歪扭扭的字迹,却成了他最坚硬的铠甲。而这段难忘的经历也塑造了他的性格:“复读这一年,我学会了坚持,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能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更不易被外界声音动摇方向,这对我未来创业、做自媒体都有很大的帮助。”

图|王一凡给自己写的便签

跨越“不敢想”,北体梦照进现实

谈及第二次复读填报志愿时将北京体育大学作为目标,王一凡坦言最初“根本没敢想”,连教练都说:“我们县十几年都没能出过北体的学生。”

转折出现在教练与校长的坚持——他们拿着他的成绩单做动员:“你的分数上北体一定可以!”那年恰逢平行志愿政策改革,在反复比对往年数据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将志愿改为北体。

等待录取的时间堪称煎熬。当报考省内大学的同学陆续查到“已投档”状态时,他的系统始终显示“自由可投”。“那两天都睡不着觉,整个人都崩溃了”,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落榜的心理准备。直到录取结果公布当晚,因为紧张输错三次密码后,他终于看见那个让呼吸停滞的页面——“北京体育大学 已录取”。这个曾以为“北体是妄想”的少年,终于完成了从“自由可投”到“梦想实现”的逆袭。后来他才明白,所谓“不敢报”的背后,藏着比落榜更可怕的东西——对可能性的自我阉割。而专注、努力、自信、家人的支持和长辈的鼓励,终究照亮了他走出小城的路。

北体:破圈的起点 0 2

流量初临:北体光环下的无心插柳

命运有很多转折。初入北体,这个小镇少年看什么都很新奇。王一凡的手机里存满了“第一次”:第一次踏入北体、第一次参与校园选拔……他把这些“第一次”剪辑成视频,配文“这里是北体!”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这些带着“北体滤镜”的日常,意外在抖音掀起波澜。几条视频接连爆火、粉丝数量破千,他兴奋地在家人群里宣布“成网红了”。就这样误打误撞地,王一凡开始了他的自媒体博主之旅。

图|王一凡最初爆火的几条视频

最初,王一凡的剪辑手法并不是那么熟练,常常一条几十秒的视频需要剪两三个小时。“也有同学劝我‘剪视频两小时,不如好好休息一下’,但我怕闲下来。”王一凡说。

从日常记录到个人IP:直播间的千锤百炼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大一寒假。当离开北体回到老家时,他的账号陷入了“素材荒”,粉丝量开始下降。“那时候突然意识到,靠‘北体光环’只能走几步,要留住人,得让大家看到‘王一凡’是谁。” 于是,他开始直播,原本内向的他每天七点钟准时出现在镜头前——哪怕只有奶奶和爸爸在连麦,也要讲满两小时的训练干货、学习技巧。

流量断崖式下跌,他敏锐观察到视频平台流行起来“直播切片”,“直播时虽然只有几个人在看,但是万一还有其他人需要这些训练知识呢”抱着这样的想法,他索性开始给自己做“直播切片”,起初并没有什么流量,直到那条“打破体育生刻板印象”的视频引爆百万播放,单日涨粉一万多,评论区堆满“只要努力的话就会被世界发现吗”这样的留言。“其实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凭借对体育的热爱和努力,从小地方走出来,奋斗出一条出路。观众能够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他突然明白,流量的密码从来不是“名校滤镜”,而是真实的共鸣——那些在训练中磨破的茧、被质疑时咽下的话,还有咬着牙也要追的梦。“大家喜欢你关注你,都是因为在你身上是有他的一些影子的”,渐渐地,王一凡的账号从“北体观光窗口”变成“体育生成长陪伴”,吸引了专属于他的粉丝群体。

视频|“打破体育生刻板印象”的视频

图|网友在该条视频下的评论

从那之后,王一凡开始他笨拙地坚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不停播,每天都两小时”。

那段时间,为了平衡学业和自媒体事业,王一凡将自己活成了一个“铁人”:训练、专项课、直播、剪辑……“从最开始做很多事情不被别人看好,到现在被很多人看到,这个机会很不容易,我要珍惜,我绝不能放弃。”

图|王一凡坚持直播并制作直播切片

双向奔赴的成长:成为光,也被光所照亮

王一凡每年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高考之后。每当这时候,他的抖音私信里都会堆满录取通知书的照片。有人因他分享的学习方法逆袭,有人因他的经历决定复读并最终考上不错的大学……他翻动着手机里的留言,说道“这让我更觉得直播和做自媒体是有意义的,原来我不是在单向输出,而是在和无数个‘曾经的自己’并肩奔跑。”

图|粉丝发给王一凡的录取喜讯

粉丝的期待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他作为榜样的责任,鞭策他不断前进。“博主身份对我来说是一种督促,你必须不断向上,才能对得起大家的喜欢和信任,才能让喜欢你的人相信,努力是有意义的。我和粉丝是一起向前走,不敢停下。”

每年迎新季常有刚考入北体的学弟学妹认出他:“凡哥,我关注你三年了!”每当这个时候,王一凡都觉得自己的自媒体之路是有意义的。“互联网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故事,能成为千万人的起点。” 原来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单向地闪耀,而是当成为光的同时,也被无数束光推着向前跑。

创业:从三名学生到三百学生 0 3

穷孩子的生存法则:把每一分钟都活成跳板

经济压力是王一凡创业最原始的驱动力。童年缺衣少食的记忆、复读时四处筹措学费的难堪、靠姑姑支援的微薄生活费度日的窘迫……这都让“赚钱”成为他潜意识里的生存刚需。“上大学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养活自己,而不是继续靠其他人的帮助”。这份对“经济独立”的强烈渴望,化作了迫切的行动力。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自己忙起来的机会:拍视频记录北体日常、在校园里四处打听兼职信息、甚至对着招聘广告研究各行业的入门门槛。

图|王一凡的课程规划图

图|刚能自给自足的王一凡便取消了助学金申请,把机会留给了其他同学

真正进入兼职轨道是在大二。凭借游泳专项的优势,他开始承接中考体育培训、高考体能带练等工作。最难的时候,他从上午九点到晚上七点都泡在水里上课,声带因频繁喊话变得沙哑,皮肤被氯水浸泡得发皱。

图|王一凡暑期兼职游泳教练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更像是一场关于“社会生存”的沉浸式实训——他学会了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在高强度带训中维持教学质量、甚至摸清了培训机构的运营逻辑。那些在泳池里泡着的日夜,那些被家长围观授课时的紧张到发抖的瞬间,都成了他日后创业的重要伏笔。

创业第一课:厂房里的成人礼

在兼职的日子里,王一凡像是一块海绵,不放过任何吸收经验的机会。游泳教练的经历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大二寒假,王一凡在县城租下一个工厂,购置了基础器械,开启了自己的事业。最初“只来了3个学生,教练比学员还多”但王一凡最不怕的就是“坚持”,他做好了“亏本也要试”的准备,咬牙撑了下来。“这3名学员觉得训练不错,又介绍了他们的同学来”。凭借口碑的积累,学员数量逐渐从个位数增长到上百人。同时,他牢牢抓住了线上的杠杆:把训练日常剪成视频,分享体能技巧,硬是让小县城的工作室被更多人看见。

图|王一凡在自己租来的工厂录制体育考试教学视频

可现实的棱角总在不经意间硌得人生疼,人情世故的难更让他措手不及:看门大爷索要“开门费”的刁难,酒店老板拒绝退费的无理要求……都让初出茅庐的他措手不及。

这些孤立无援的时刻,让他笃信“越努力越幸运”的同时,更懂得“没人能帮你时,只能自己走下去”的重量。创业路上没有先例可循,家人不懂互联网运营,朋友缺乏商业经验,连直播间的鼓励都带着隔岸观火的遥远。“不可能有一位那么有能量的人,他什么都去帮助你。”他摸着石头过河:在空无一人的直播间练口才、在家长质疑目光中教游泳、在厂房漏风的冬夜里改教案……“这个过程中我哪个阶段我不坚持了,可能就没后面的事情”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他都靠着“再坚持一天”的执念撑到天亮。

图|创业早期随处一片空地都是王一凡的训练场

家人:“努力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奶奶享福” 0 4

如今,王一凡的账号已有超90万粉丝,有人叫他“凡哥”,有人喊他“学长”,而在他心里,最珍贵的观众永远是镜头里那个梳着齐耳短发、干净利索、充满慈爱的老人——他的奶奶。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粉丝”。

“放假回家用七八块钱一斤的散称丸子煮一顿火锅。” 曾经,这是王一凡和奶奶觉得最幸福的时刻。这种相依为命的底色,源自童年破碎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可以说是奶奶一人拉扯王一凡长大。“她永远无条件支持我、相信我。从小到大,我的身边可以说只有奶奶。没有奶奶,我或许根本无法完成学业。”

图|王一凡考上北体后,奶奶和祝贺横幅合影

图|高中到大一两位姑姑一直资助王一凡

所以当创业渐有起色,经济实现相对独立时,他带奶奶体验了她未曾见过的世界:去看天安门、漫步北体的校园……这或许才是最动人的流量密码——当一个人的奋斗里藏着爱与责任,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图|王一凡回报姑姑和奶奶

北体:改变、自信与突破的三重蜕变 0 5

在王一凡眼中,北京体育大学是刻进生命的三重蜕变密码:改变、自信、突破,既照见他曾经的局限,又折射出未来的可能。

初入北体,“改变”是最强烈的冲击。当县城的“全能王”发现同学能跳出三米四的立定跳远,校运会预赛就刷掉二级运动员,甚至校园里的七十多岁的路人爷爷能精准指导起跑器调试时,他突然明白:“永远要不断地去学习。”这种认知颠覆让他褪去骄傲,学会用空杯心态重新成长。曾经在高中课堂最后一排偷玩手机的叛逆少年,在北体开始拼尽全力学习、训练、创业……真正的强大,是永远知道山外有山。

而“突破”,则体现在思维与格局的重构上。“我觉得北体真的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平台,在北体努力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在北体,他见过张起宁这种统招生逆袭国家队的奇迹,更亲身感受过带“北体”标签爆火的流量密码……当他在县城厂房里为招生发愁时,北体学生证成了最有力的“招生简章”;当他在抖音发布训练视频时,“北体学长”的标签自带流量;而当他遇到创业瓶颈时,直播间里偶然结识的北体学长,直接将他从县城拉进了郑州的规范化运营体系,成为他从“小作坊”向“正规军”转型的关键契机。这些经历及北体赋予的底气,让他跳出曾经的思维定式:"如果没有北体的话,可能我的思想不会那么开阔,没见过这些可能性,我不会想到直播带训能成为事业,更不会想到体育培训创业。”

这一个个小小的突破又带来了“自信”的重建。曾经因为经济窘迫而自卑的他,在北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光芒,逐渐成为他自信的底气。

在北体,他也第一次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曾经在高中队里,成绩好的队员往往吝于分享经验;但在北体的训练场上,无论是健将级选手还是普通学生,都会毫无保留地交流技术细节。“在北体这个很高水平的圈子里面,反而环境和氛围真的是特别好,大家都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携手向前的一个状态。”“真的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多关心、帮助、保障,让我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做这么多尝试。”

视频|王一凡在北体的经历及收获

离开北体那天,他在校园门口驻足良久。阳光穿过“追求卓越”的牌楼。这个曾因滑档痛哭的县城少年,如今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奔跑,他终于明白:北体给予他的最宝贵财富,不是光环,而是一种“永远向上”的生命力——就像校园里那些永远在训练的身影,永远在追求突破的灵魂,永远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离梦想更近一点。

他举起手机,镜头里,奶奶站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地标建筑下微笑——那是他青春里最温暖的注脚,也是他未来征途的起点。

北体官微|2025141期

素材来源|王一凡

采访整理|刘鸿飞

文案撰写|石云峰、王若蘅

监制校对|赵昕然、卢 雪

责任编辑|石云峰、王若蘅、刘鸿飞


作者:

北京体育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