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华夏酒庄花岗岩酒窖。
秦皇岛金士通国际葡萄酒庄。
游客在葡萄沟景区感受“葡萄架下的慢生活”。
昌黎干红小镇。
茅台葡萄酒公司工人在车间流水线上作业。
昌黎红酒基地是茅台葡萄酒向高端化、精品化市场转型的样板生产基地。
在中国葡萄酒的版图上,昌黎犹如一颗璀璨的“紫钻”,镶嵌在北纬39度的黄金纬度带上。
作为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诞生地,这里不仅孕育出“长城”“茅台”“朗格斯”“金士通”“地王”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更以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国干红之乡”的“紫色交响曲”。
2024年,这里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实现营收33亿元。
科技赋能
打造葡萄酒“黄金产区”
时下正值酿酒葡萄的关键生长期,走进碣石山脚下的万亩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酿酒葡萄挂满枝头。与传统葡萄园不同,这里的每一株葡萄藤都享受着VIP般的精细管护。
“我们为每个葡萄园建立了数字化档案,从萌芽期到采收季,要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20多项数据指标。”秦皇岛金士通国际葡萄酒庄有限公司基地研发部经理赵晓东介绍,基地按照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种植标准,将酿酒葡萄种植周期细化为315个质量控制点,实施精细化、标准化、差异化种植管理,使酿酒葡萄优质果率得到极大提升。
在昌黎,科技创新正推动传统葡萄种植向现代化转型。“葡萄酒的竞争始于葡萄园”——这句行业箴言在这里得到了极致诠释。“葡萄酒的品质首先取决于葡萄原料。”朗格斯酒庄总经理、首席酿酒师崔彦志介绍,为培育具有产区特色的葡萄品种,酒庄历时十余年,从20多个引进品种中筛选出最适应昌黎气候土壤的优质品种。
“我们淘汰了十几个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最终保留的品种完美契合昌黎昼夜温差大、土壤多样的特点,形成了‘果香浓郁、单宁细腻’的独特风格。”崔彦志和他的团队对风土特质的执着探索,体现了昌黎葡农的现代种植哲学——不是简单复制波尔多或纳帕,而是寻找昌黎独有的“味觉密码”。
昌黎县地处北纬39度葡萄种植“黄金地带”,具有5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这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多样的土壤条件为优质酿酒葡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目前,全县已建成11个标准化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培育出“赤霞珠”“马瑟兰”“美乐”等红葡萄品种,“霞多丽”“贵人香”“长相思”等白葡萄品种,以及“玫瑰香”“龙眼”等鲜食酿酒兼用品种,种植总面积达5万亩。
昌黎县拥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葡萄酒学院等6家专业研发机构,全县储备葡萄酒人才635名、葡萄酿酒专业技术人才472名,这些为昌黎县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着强大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则为昌黎县葡萄酒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华夏”“茅台”“朗格斯”“金士通”等龙头企业多次参加国际性葡萄酒大赛,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法国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等十多项大赛中屡获殊荣。
在此基础上,昌黎县还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先后谋划实施东亚“香誉国际”红酒创新交易中心、茅台年产1.8万吨葡萄酒等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赋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葡萄酒‘黄金产区’。”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侯秀伟表示。
协同发展
打造产业链全新高地
目前,昌黎县已构建起集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橡木桶生产、彩印包装、酒瓶制造、物流集散于一体的完整葡萄酒产业链。这种“葡萄串效应”,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昌黎县不断丰富“中国葡萄酒小产区”建设内涵,全面优化葡萄酒产业集群和空间布局结构,努力打造中国葡萄酒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高地。
索坤玻璃年产3000万只葡萄酒瓶的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彩印包装企业为各大酒庄定制个性化标签……在昌黎,产业集聚效应令人瞩目。“我们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侯秀伟介绍,这种集群发展模式显著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昌黎县拥有14万吨葡萄酒灌装能力,培育了以华夏长城、茅台葡萄酒、朗格斯酒庄、金士通酒庄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从葡萄种植到终端销售,所有环节都能在县域内完成。”侯秀伟表示。
在昌黎地王酿酒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一瓶1983年产的北戴河牌赤霞珠干红静静诉说着中国干红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昌黎县葡萄酒产业按照“培育一批名酒、名企、名庄、名师”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葡萄小镇和干红小镇建设,发布“昌黎·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指数”,打造中国葡萄酒产业要素集聚引领区。
全县以高质量协同发展为核心,以葡萄酒产品供给侧优化调整为主线,调优种植与品种布局、调长产业链、调强酒庄(企业)经营主体,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商贸流通和休闲旅游等重点工作,形成集种植、酿造、研发、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中国干红葡萄酒城”,全力续写新时代“中国第一瓶干红酒诞生地”的新荣耀。
多年来,昌黎葡萄酒产业屡获殊荣:2000年,昌黎县获评“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2002年,昌黎葡萄酒成为全国首个葡萄酒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碣石山产区成为河北首家、全国第三家获得中国酒业协会认证的“葡萄酒小产区”;2021年,中国酒业协会再次授予碣石山产区“中国马瑟兰葡萄酒优质产区”称号。
一系列荣誉的取得,持续提升了昌黎葡萄酒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目前,昌黎葡萄酒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在国际赛事中斩获数百项金奖。随着总投资13亿元的五大重点项目陆续建成,这里将成为以“小葡萄”撬动“大产业”的县域样本。
文旅融合
打造“酒庄游”创新体验
盛夏时节,秦皇岛金士通国际葡萄酒庄有限公司5000个橡木桶的智能温湿控制专业酒库中,专业品鉴师正带领游客感受马瑟兰年份干红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葡萄酒文化体验令人耳目一新。”游客张明远说,“特别是马瑟兰干红展现出的黑莓香气和丝滑口感,品质不逊于国际知名酒庄。”
像张明远这样专程来体验葡萄酒文化的游客不在少数。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葡萄酒庄,赏田园风景、品当地美食、喝美酒醇酿,“微醺酒庄游”已成为昌黎旅游的新亮点。
近年来,昌黎县依托“碣石山产区”地理标志和葡萄酒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葡萄酒+文旅”融合产业,打造出集葡园观光、酒窖探秘、美酒品鉴、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华夏庄园、朗格斯酒庄、十里葡萄长廊等相继成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景点。特色酒庄、标志性景观、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产业融合催生多元业态。连续举办25届的葡萄酒文化节吸引了国内外客商,让昌黎葡萄酒成为产区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利用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行业资源以及各类展会平台,昌黎县统一组织产区企业以碣石山产区整体形象参加全国糖酒会、上海酒博会、贵州酒博会、廊坊经贸洽谈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在全国范围内擦亮葡萄酒产业昌黎招牌。
“我们正在碣石山西麓建设葡萄小镇,打造沉浸式葡萄酒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葡萄采摘、自己动手酿酒,享受‘葡萄架下慢生活’。”昌黎县碣石山综合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邵黎明介绍,昌黎县将继续深化“葡萄酒+旅游+大健康”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不断提质升级,让“中国干红之乡”的名气更加响亮。
来源:秦皇岛Plus(通讯员贾一凡)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