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都城文学对临安形象的塑造
2025-08-11 20: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古代都城都有独特的形象,长安恢宏壮丽,洛阳礼俗淳厚,南京萦绕着六朝烟水气,开封充满人间烟火味……各具神采,各领风骚。古代都城形象的生成,固然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历史人文风貌相关,但更离不开文学的多角度、多层次塑造。都城文学指书写都城、表现人与都城关系的文学。都城的物理形态与文化生态影响着都城文学的样貌,而都城文学又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塑造着都城形象。

在古代都城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是颇为特别的一座。从共时的角度看,它是宋室南渡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现了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融合,又先后与北方的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从历时的角度看,它处于唐宋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酝酿了繁荣富庶、开放自由的近世格局。都城格局与时代语境的变迁促进了南宋都城文学的发展:士人居处都城的心态变化推动了诗文的题材演变与境界拓展,近世都城的活力刺激了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此外,还有杭州地方志的编撰、都城笔记的兴盛等共同展现出南宋都城文学的新气象。

首先,南宋都城文学对临安的城市布局、市井风物、自然风景等方面的细腻书写,描绘出生动鲜活的都城样貌。城市布局方面的书写以临安三志为代表。临安三志,即《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是南宋时期编纂、现存最早的杭州地方志。其中《咸淳临安志》后出,内容最为详备,保存也最为完整。志中专设“行在所录”,一一记录宫阙、郊庙、朝省、学校、宫观、园囿等,并附宫城、京城、浙江、西湖四图,清晰勾勒出临安都城形象的骨架。对市井风物的书写则以都城笔记为代表,如《梦粱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等,不但有城市坊巷的细致记录,更关注市井风物与日常生活图景,细腻描绘出临安形象的肌理。自然风景方面的书写则以西湖诗文为代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在南宋文人笔下展现出多元姿态,可以是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可以是张炎的“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柳阴撑出扁舟小”,为临安形象注入了令人难忘的气质与风姿。一批文人甚至以西湖为酬唱雅集的活动地点,成立西湖吟社。西湖十景也在这一时期成型。不但有诗词吟咏,西湖还被画家纳入画卷,如叶肖严《西湖十景图册》,更为直观地刻画了临安形象。

其次,南宋都城文学对临安不同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展开全面书写,勾勒出临安特色的生活方式,营造出都城的亲和气质。都城笔记对临安各行各业的罗列彰显了经济的繁荣,对元宵、清明、端午等时令节俗的叙述展示了文化传统的承续,对瓦舍勾栏等娱乐行业的描绘凸显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与消费文化的发展。都城笔记中记载了不少朝廷仪典,在仪典举行时,市民百姓均可随行参观。士大夫亦游走于都城日常生活中,既有上朝寓直时的尽心勤勉,又有闲暇游览时的放松从容。任东宫侍讲的杨万里,在入宫途中经过皇宫北门的花卉市场,被美丽的芍药、鹿葱所吸引,赞叹“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而疲于职事的范成大,却感慨“九陌缁尘满客襟,钱塘门外有园林”,他在清雅的西湖园林中获得短暂的喘息,洗去心灵的尘埃。这些文学书写进一步塑造了临安形象的立体性,如同展示一个人物的行为方式与话语习惯,赋予临安形象以活泼的生活气息。

再次,南宋都城文学饱含人们的喜怒哀乐,种种复杂而纤细的心灵书写为临安形象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其中,最打动人心的情感是宋室南渡的无奈、恢复中原的渴望与南宋覆灭的沉痛。宋金和议带来了片刻的和平,百姓稳定的生活造就了江南都城的繁华。然而,这毕竟是偏安于江南,安乐的表象下时时涌动着危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最为集中地揭示了安乐与危机并存的复杂性。这让出入都城的有志之士怀抱着极为复杂的心绪。心心念念期盼收复中原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客居都城时却只能感慨“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字里行间暗含着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随着南宋覆亡,临安成为故都。汪元量沉痛地记下“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的悲怆画面,张炎长叹于西湖“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的苍凉景象。一幕幕悲伤的图景,为南宋都城文学画上了饱蘸血泪的句号。

最后,南宋都城文学以厚重的历史记忆、深邃的人文关怀为临安的形象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临安本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在成为“行在”之后,便获得了新的意义,这一意义在都城文学中被提纯、放大,与政治、经济、思想等发生碰撞与交融,如同滚雪球一般衍生出更多新的意义。一方面,北宋开封的旧都记忆被汇入新的“行在”,来自中原的语音、风俗、饮食习惯与江南文化相融合,造就了多层次的临安形象;另一方面,临安既有的前代人文资源在都城语境中得以转化,积淀为更新的文化基因。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忘不了“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美景,隐居孤山的林逋代表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雅趣,两次任职杭州的苏轼更是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经典譬喻……他们的文学作品与精神内涵成为标志性存在,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临安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凭借文学书写,人们关于都城的集体记忆与历史感悟得以不断层累,形塑为临安独特的人文底蕴。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文学中的都城形象可以与人物形象进行类比。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通常会拥有鲜明的外貌特征、有惯常的行为方式,在外貌特征与行为方式的背后还有细腻的情感表现与独特的精神品格。这些要素有机结合,方能造就有血有肉的人物。都城形象亦如此。南宋文学对临安形象的形塑,正是在这样丰富的维度上展开的。

都城文学不但记录了都城的历史变迁,为后世提供了客观层面的都城认知,而且以饱含热情的笔触为都城增添了情感体验与审美感悟,构筑了丰厚的都城人文内涵,生成了独一无二的都城形象。考察南宋都城文学,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临安形象的外在样貌与内在底蕴,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杭州形象的前世今生,触摸其城市文化的灵魂,更有助于深入古代都城文化研究,实现古都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赓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南宋都城文学演进与临安形象生成研究”(22BZW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8月11日第3194期

  • 作者:周剑之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