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
多方参与激发基层活力
居民自治凝聚共治合力
科技赋能点亮智慧生活
今年上半年,“回天有我”交出亮眼答卷!
2025年上半年,37家市级单位围绕政策落实、为民解忧等到回天地区累计开展报到服务近300次。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治理“主心骨”
优化调整党建工作联席会,推动落实“三项清单”“四个双向”机制,回天地区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吸纳成员单位870个,累计召开党建协调会议204次,形成需求清单368个、资源清单380个、项目清单456个,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339件。
开展社区书记“领雁飞学堂”,选派200余名优秀社区工作者赴沪杭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举办第十期“回天治理论坛”,发布《回天地区基层协商议事参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报告》和50个社会工作典型案例库。
推动2个街道、4个社区和6个楼门院治理能力提升点位建设,丰富深化“五方共建”“回家议事”等工作品牌。
坚持报到服务,凝聚工作“合力圈”
北京市回天专班制定年度“回天有我”市级单位报到服务事项清单,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逐项调度90个服务事项。
37家市级单位开展报到服务近300次,84家区级部门开展报到服务200余次,积极推动“京华议事厅”与“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贯通衔接,聚焦地铁站周边秩序优化提升等,共商共治,助力破解“单车围站”难题,集中呈现回天超大型社区治理成效。
坚持多方参与,激活基层“治理源”
依托接诉即办和两网信息直通车,累计办理12345诉求近3.9万件,两网诉求1142件。
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五社联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持续深化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社会组织深入参与社会治理,培育10个特色社区社会组织和30个社区品牌项目。
持续推进秩序整治,拆除违法群租房1327套,处理违停40.9万起,立案处罚占道经营类、公共区域环境秩序类违法行为1199起。
坚持居民自治,夯实共治“支撑点”
推广“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模式,通过丰富课程体系,持续培育议事骨干队伍。累计召开协商议事会240场次,推进协商议题154个。
汇聚就业群体共治力量,举办第三届“小哥节”活动,动员快递员、外卖小哥积极参与电动车安全宣传等社会治理活动,积极参与“春回昌平 美丽家园”行动,将他们从“服务对象”转换为“治理伙伴”。
深化社会服务活动工作体系,依托社区青年汇开展活动860余场,累计服务青少年2.9万余人次。组织社会志愿者、驻昌高校志愿者620人次,开展文明交通专项志愿服务活动25场次。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智慧度”
加快推进“城市大脑”2.0升级建设,打通市、区、街、居四级数据下沉和共享服务通道,区级大数据平台共汇聚236类数据资源、2110个数据项。
围绕汛期预警、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新增整合“下凹式立交桥积水监测数据”等6类数据资源,共446项数据、3512万条数据,持续推进公共数据的整合利用,不断强化信息化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扎实推进“社工管理”模块建设,围绕社工信息管理、培训记录等核心业务需求,开发应用数字化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为27个单位、290个社区、4100余名社区工作者开通账号,并完成系统演示培训。
回天治理的答卷仍在书写,每一次创新实践都是为提升民生温度,每一份共治力量都是为奔向更美家园。下一站幸福,我们共同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