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大棚内侍弄甘薯秧苗。
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组培实验室内,一排排组培瓶里的脱毒试管苗长势正旺。
秦皇岛十八里食品有限公司粉条制作工厂里,工人在捆扎生产好的粉条。
收获甘薯。
批量加工甘薯。
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甘薯粉条。
秦皇岛高成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薯制品。
全国甘薯看河北,河北甘薯看卢龙。
卢龙县甘薯栽培已有150余年历史,1996年被国家特色产业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甘薯之乡”,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
近年来,卢龙县以科技为翼、以链条为脉、以政策为基,推动甘薯从传统作物蝶变为产值超10亿元的支柱产业,让“小甘薯”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科技赋能种植端 甘薯提质又增效
七月的卢龙,骄阳似火,清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卢龙镇的甘薯种植基地内却绿意盎然。身披“双膜铠甲”的甘薯进入膨大期,在烈日下舒展枝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这100亩双覆膜滴灌甘薯,靠的是科技管理。”公司总经理高任远指着田间的设备介绍,“双膜覆盖能提地温、促缓苗、抑杂草,膜下滴灌实现水肥精准供给,亩产稳稳站上3000公斤。而且我们使用的地膜是可降解的,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更让高任远自豪的是基地里那台“订制款”种植设备——由省农科院、市技术推广站联合设备厂家专为基地研发的国内首台双膜全覆盖甘薯种植机。“5月栽种,8月底就能上市,比传统种植提前一个半月。”他算起收益账,“提前上市的甘薯每公斤能卖6元以上,是秋季收获的两倍。品相好的销往北京、上海,每公斤能卖到10元,是淀粉型甘薯的4倍。”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卢龙县大力推广双膜覆盖、有机肥增施、轮作倒茬等现代农业技术,为甘薯提质增效“托底”。如今,全县甘薯种植合作社达200余家,年产量20多万吨,带动全县大约1.5万户农户增收2亿元左右,越来越多农户循着“科技路”加入种植大军。
脱毒技术破瓶颈 薯苗插上腾飞翼
在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组培实验室,一排排组培瓶里的脱毒试管苗长势正旺。工作人员手持一株幼苗介绍:“这是通过茎尖剥离培育的脱毒苗,取的是茎尖最顶端0.1至0.3毫米的细胞。以前的普通苗甘薯亩产最多一两千公斤,脱毒苗甘薯能稳定在两三千公斤。”
卢龙县属低山丘陵区,砾质、砂质土壤适宜甘薯生长,但多年重茬和频繁引种让薯苗染上多种病毒,成为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为此,卢龙县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共建“甘薯科技小院”,专攻脱毒技术——通过茎尖剥离去除病毒,经分子检测确认无病毒后组培扩繁,从源头解决种性退化问题。
“脱毒苗不仅产量高,还能让甘薯长势强、结薯早、膨大快。”中薯农业产业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刘学茹说。目前,这家公司的脱毒薯苗年供应能力达2亿株,种植面积超5万亩,辐射带动5000户农户,年增产3500万公斤,为卢龙县甘薯产业注入新活力。
在科技加持下,卢龙县的甘薯秧苗远销全国各地。陈官屯镇八家寨村龙北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脱毒薯苗就成了“香饽饽”。合作社建有300多个育苗大棚,育有“哈密”“西瓜红”“烟薯”等40多个品种,培育出的脱毒薯苗成活率高、产量高、病虫害少、薯形均匀。每年从2月底开始铺种到4月中旬出苗销售,一直持续到6月底,这里的脱毒薯苗可供甘薯种植面积2万亩。
“在秧苗销售期每天能出苗50万棵,原来普通秧苗论捆卖,现在一棵苗就能卖到两毛多,主要是销往京津冀、东北、内蒙古等地,总收益能达到20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李艳华高兴地说。
政策护航强保障 甜蜜产业富农家
卢龙甘薯种植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让这里的甘薯品质出众。2000年前后,全县甘薯种植面积曾达38万亩,但淀粉加工产生的粉浆水污染一度制约产业发展。
破局之道在政策。卢龙县取消散户加工,推行企业统一加工,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并制定最低保护价,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让农户省心增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还为企业精准测算处理后粉浆水的还田量,彻底破解污染难题。
卢龙县还瞄准市场需求,引导农户调整结构,发展鲜食型甘薯。“鲜食薯收益是淀粉薯的两三倍,咋算都划算。”印庄镇孙揣庄村的孙卫国承包150亩地种“烟薯25”“板栗薯”,靠地膜滴灌技术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全县鲜食型甘薯种植约5万亩,亩产2000公斤左右,每亩纯利润3000元。“下一步要抓好平台销售和龙头带动,解决仓储问题,扩大错季销售,打造全产业链。”卢龙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孟凡飞说。
链条延伸拓市场 甘薯“出圈”闯天下
盛夏时节,秦皇岛十八里食品有限公司粉条制作工厂内,空气中弥漫着甘薯的清甜与粉条的醇香。厂房内,不锈钢流水线轰鸣运转,全自动漏粉机精准控温,年轻技术员紧盯数控面板上跳动的数据,日产25吨的粉条如雪浪般倾泻而下,生产效率实现了飞跃。
卢龙“十八里”粉条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秦皇岛十八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福星说:“卢龙的粉条一定要选用卢龙的甘薯,我们选用淀粉率达22%的‘红皮白瓤’甘薯,经清洗、粉碎、除砂、提纯、沉淀等十几道工序,确保淀粉纯度达99%以上。”
随着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粉条产品也在不断创新。“过去,老师傅靠经验判断粉条品质,现在,我们用数据说话。通过市场消费者反馈,目前湿粉、酸辣粉等新产品更受现代人的青睐。”陈福星说。
于是,除了保持干粉条的传统优势之外,公司于2021年开设了湿粉车间,鲜粉、火锅川粉、鲜苕皮、冰烤薯等产品陆续上线。全新的生产工艺让秦皇岛十八里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线再一次得到丰富。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线下传统渠道和新型电子商务线上渠道的全覆盖销售模式。去年全年销售量达10万单以上,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无矾粉条。它打破传统加矾粉条的制作工艺,利用特有甘薯品种的淀粉自有黏性,不添加一滴矾制作而成,符合健康饮食的发展趋势,更加回归纯红薯粉条的纯正味道。”陈福星说。
在卢龙县,“十八里”粉条已从传统美食升级为乡村振兴的“芯片产业”。近年来,卢龙县引导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让小甘薯从“大路货”向“精深特”产品转变。
在位于卢龙县的秦皇岛高成食品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正在生产着薯条、薯脯、薯干等薯制品,工人们迅速打包、发货。“我们的主要产品涵盖粉条、方便粉丝、薯脯等10多个品种,年生产薯制品约3500吨,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公司经理李天明告诉记者。
据了解,高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县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6000亩,带动2500户农户订单种植,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目前,卢龙县培育了200多家甘薯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深加工企业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总产值可达10.15亿元。全县的甘薯淀粉和粉条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卢龙县的“甘薯名品”成功进驻海底捞供应链与胖东来商超体系,“匠心产品”成功打入国内顶尖餐饮与零售渠道。2024年,全县甘薯产品外贸出口额达8800多万元。产品多样化、产销一体化和品牌国际化,正成为卢龙县甘薯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来源:秦皇岛Plus(文、图/通讯员刘越)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