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供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抗日战争时期,当硝烟笼罩中华大地,一封封穿越枪林弹雨的家书,是战士与亲人之间最珍贵的纽带——纸页间有对家人的牵念,有对胜利的期盼,更有“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的民族气节。最近两个月,近40封抗战家书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写信人以笔墨为刃,在烽火中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这些家书让宏大的抗战历史有了血肉与细节,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目前,馆方正抓紧整理、研究这批家书,尽快公开展出,让更多人从中触摸那段历史的温度,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
《小兵张嘎》作者抗战家书 入藏家书博物馆
7月16日上午,作家徐光耀之子徐丹,在小兵张嘎博物馆馆长殷杰陪同下,专程从石家庄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代表父亲向家书博物馆捐赠写于抗战期间的一封家书。人大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李贞实接受捐赠,并向老校友徐光耀颁发了收藏证书和家书复制件。
徐光耀1925年生于河北省雄县段岗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120师359旅特务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任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除奸科干事、宁晋县大队特派员、军分区军事报道参谋、军事记者等。解放战争期间,1947年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担任战地记者。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83年后历任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及剧本《小兵张嘎》、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等。徐光耀参军后,跟随部队转战各地,初期还能给家里写信报平安,但随着日军占领家乡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抗日政权遭到严重破坏,抗日形势十分严峻,抗日斗争暂时转入地下隐蔽状态。因此,他与家中的联系不幸中断,这一中断持续了四五年之久,期间家人对他生死未卜,而他亦无法得知家中状况。直至1944年10月24日,徐光耀同时收到了姐姐和父亲的来信,反复阅读,无比激动。两天后,他分别给父亲和姐姐回了信。给父亲的信中说:“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今年就可以打败德国,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您不信,我姐姐会告诉您现在形势是多么有利。”
“徐老的这封家书极为珍贵,非常感谢徐老的慷慨捐赠。”张丁说,徐光耀早年毕业于华北联大文学系,作为人民大学前身时期的老校友,近年来他多次向学校博物馆捐赠书信、手稿、日记等重要资料。如今这封家书回到母校亮相,让广大师生校友和各界人士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
“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
王超奎的诀别与忠魂
近日,重庆市武隆区档案馆李才东给家书博物馆发来了抗日英烈王超奎的一封家书。每每读来,烈士“以身殉国,战死疆场”的爱国之志跃然纸上,与家人离别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王超奎(1907—1941),四川武隆县庙垭乡白云村人(今重庆武隆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王超奎投笔从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超奎随陆军20军出川抗日,1940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训练班第十期,先后任连长、营长等职,两次负伤,历经淞沪会战、淮南战役、赣北鄂南战役、通城战役等战斗。
1937年10月,在淞沪会战战场,时为20军133师798团3营9连连长的王超奎往家乡寄了一封诀别信,写道:“沿途一带,真是耳不忍闻,目不忍视……希望慈祖、母二安人不以男为念。男是抱定宗旨、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
1941年12月24日,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日军在新墙河北岸集结,第20军奉命在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地区阻击敌人。25日战争中,王超奎被敌人机枪子弹击中,壮烈殉国。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结束后,国民政府为表彰王超奎的英勇事迹,追赠其为陆军中校,并命湖南省政府将岳阳县新墙乡改名为超奎乡,相公岭改名为王公岭,以资纪念。1988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超奎为革命烈士;5月3日,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20年9月2日,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名单。
“为革命牺牲一切”
高农斧的赤诚与担当
近日,家书博物馆收到了著名抗日英烈高农斧的3封家书电子扫描件。
3封家书写于1938年9月1日,分别是高农斧写给母亲、五弟高承命(当时在陕北特委工作),还有二哥和四弟的。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挂念,同时表达了自己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高农斧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他们责斥儿对家庭不顾及不管的内容,就是说不捎钱回家……这真太幼稚了。革命的人又不刮地皮,更不敲诈人民,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
在寄给二哥和四弟的信中,他对同一问题这样回应:“我希望你们主要对老母亲多担一点心扶养,我是一点也不济的。我想你们也是知道的——为革命牺牲一切。”
在给同样在外参加抗战的五弟高承命的信中,他更多地表达了不怕困难的决心,“我仍然在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部工作……现在调我做组织工作(即党的工作),就是三四四旅政治部组织科,才担任工作时间还不到半月,工作上感觉许多困难,可是我有决心学习去做……要完成我们伟大的事业——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我们现在还不够的很,所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每次细读这三封家书,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张丁说,高农斧家境富裕,在读书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受到新文化和新思想启蒙,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2015年,他入选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我虽在外,心尤(犹)在家”
裴超的家国牵挂
北京酷暑时节,66岁的甘肃会宁退休教师裴久诚到中国人民大学,向家书博物馆捐赠了叔父裴超写于抗战时期的3封家书。3封信分别写于1939年、1940年和1941年,历经80多年,信纸、信封已发黄变脆,但保存基本完整。
裴久诚介绍,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本在家乡放羊的叔父裴超,离家去甘沟驿马家店参加了红军,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1939年8月,家里收到裴超于山东省费县城西北六十里天桥天德堂药店寄出的第一封信,之后又陆续收到他于1940年11月8日从江苏省盐城县秦南仓寄出的第二封信和1941年1月11日从江苏省盐城县楼王庄寄出的第三封信。此后,家里再也没有收到过裴超的任何消息。裴超的大哥一直保存着这些信,直到1995年去世之前交给了儿子裴久诚,嘱咐儿子继续寻找叔父的踪迹。
根据裴超写信的地点以及综合他写给其他家人的信件分析,他在给家里写第3封家书的时候应该是八路军或新四军的一位连长。在信中,裴超没有谈到部队的情况,也没有直接说到抗日形势,所谈都是家事,表示“我虽在外,心尤在家”,反复表达对家人的挂念,双亲年老,自己不能在家尽孝,恳请哥嫂、弟弟代为照顾父母,希望兄弟不要分家,保持家庭团结和睦。张丁说,这批家书展现了革命军人家庭生活的另一面,反映了抗战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
“人民的胜利有十二分把握”
王玉旺的信念与曙光
王灵娟珍藏着3封珍贵的书信。写信人王玉旺是她的二爷爷,生前为太岳军区四纵队22旅7团5连指导员,牺牲时年仅26岁。近日,她先将3封书信的扫描件发给了家书博物馆,表示近期将捐出原件。
3封信曾被王灵娟的老奶奶(曾祖母)包在一块干净的布块里,藏在箱子底。她临终前,将信件交给了王灵娟的父亲。后来,布包又郑重地交到了王灵娟手里。“父亲说,老奶奶嘱咐他,‘有这3封信在,你二爸他人就活着。’”
3封信都没有落款,其中有一封是王玉旺牺牲后被转交给家人的。信中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跑打倒那些狗强盗和反动派,我们的革命最后一定能取得伟大的胜利”“大家都要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我也相信大家的革命意志不会更差……就让咱都一起等待和迎接革命的胜利吧”“人民的胜利有十二分把握,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勇敢地斗争吧,不久全国彻底解放,我返家一同庆祝群众斗争的伟大胜利”。
王灵娟说,把家书捐出来,希望将自己感受到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记者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