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筑起“法治绿盾”!延庆法院亮出环资审判新答卷
2025-08-15 21: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8月15日上午,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延庆法院召开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以审判工作成果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二十年来,“两山”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而如今的妫川大地,正以“生态+文化”保护模式、“惩罚+修复”双规机制,书写着生态保护与法治建设的融合篇章。发布会上,延庆法院以五大创新机制和典型案例,向公众亮出了一份融合司法智慧与生态温度的“绿色答卷”。

十五载深耕绘就司法画卷

“延庆法院自2010年成立北京市首家环境保护审判庭以来,就承担起守护首都西北生态屏障的重任。”据延庆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徐应举介绍,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全院累计受理环资案件85件,类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执行全领域。延庆法院立足生态涵养区核心功能,在刑事案件中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坚持“追缴违法所得+生态修复赔偿”追责模式,引导破坏者向修复者转变;在行政案件中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在违建拆除、生物多样性保护、长城保护执法等领域,助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守生态红线。在民事案件中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通过民事案件审理平衡邻里权益与生态保护,明确土地、水域利用的法治边界。在执行案件中打造“专业化执行+多元化修复”体系,探索增殖放流、碳汇补偿等多元修复方式,使受损生态环境及时有效修复。

五大机制破解生态难题

如何让司法保护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共治”?延庆法院给出的答案清晰有力:

坚持党建统领,推动“党建+生态”融合发展。在延庆法院“法睦妫川”植根式党建品牌的引领下打造“青航万里”党建品牌,设立“法融生态”“法护长城”特色党小组,推动党建与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以红色力量引领绿色发展。

突出三个聚焦,服务保障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通过平台共建、机制共商、创新共享深化跨域司法协作,联合京冀两地法院与主管单位围绕官厅水库、行政区域边界处长城等点位开展案件会商、执行联动、联合普法,破解跨域生态难题,为京津冀生态协同保护注入法治动能。

深化改革创新,以专业化建设提升环资审判质效。成立环境资源法庭,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创新“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双保护模式,设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学教育实践基地”,联合高校研究文物损失评估等专业难题,推动审判成果转化。

立足点线面体,构建长城保护立体法治防线。综合运用司法审判、法治宣传、跨域协作,联合发布“长城司法保护令”,组建“青行万里”司法保障志愿服务队,切实守护文化遗产安全。

深化交流协作,完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强化府院联动,搭建协同平台,联合环保、林业部门建立诉前巡查机制;依托宣传矩阵扩大影响,让“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典型案例彰显司法智慧

发布会上,八达岭法庭(环资法庭)庭长孙世乐发布了延庆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包括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系列案、非法狩猎野生动物案、长城保护行政非诉执行司法审查案、百亩土地腾退强制执行案。这些案例既包括对破坏生态行为的严厉惩处,也有对生态修复的创新探索,展现出延庆法院“惩罚与修复并重、保护与发展协同”的司法理念,为生态保护划出了清晰的法治红线。

“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司法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路径。站在新起点,延庆法院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以司法之力筑牢生态屏障,让延庆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万物共生,持续书写生态环境与长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新篇章。”徐应举强调。

扫码查看白皮书及典型案例

代表委员点赞司法担当

张晓丽

区人大代表

区人大常委

好益生医院院长

延庆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庆法院通过案件审理和普法宣传,不仅守护了辖区的绿水青山,也让老百姓了解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希望延庆法院继续加强与环保、水务、园林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保障延庆区生态环境更好发展。

韩艳

区政协委员

区市场监管局药械流通监管科科长

一级主任科员

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系统展现了延庆法院司法护绿的实践成果。从单一裁判到综合治理,从个案处理到机制创新,特别是将劳务代偿、碳汇补偿等创新修复方式纳入司法实践,为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

供稿:北京延庆法院

编辑:丁岩 肖飞

审核:张磊


作者:

京法网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