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巨匠,他不仅与同时代的先驱者一起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而且广纳博取、锐意革新,将艺术变成复兴中华文明的钥匙。作为康有为先生的入室弟子,徐悲鸿在绘画方面成就卓著的同时,于书法方面也颇多建树,不过因他的画名甚盛,难免掩盖其书法的光辉。今年是徐悲鸿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本文试对徐悲鸿的书法做些探讨,从而更全面地展现其艺术人生。
徐悲鸿
馆藏徐悲鸿各个时期的创作记录
徐悲鸿纪念馆
馆藏八十七神仙卷
馆藏自强不息印章
馆藏徐悲鸿书鲁迅语联
徐悲鸿书法风格的形成
1916年流落上海期间,经朋友介绍,徐悲鸿与康有为结识并且很快得到他的器重,得以在康家欣赏、临摹古代碑拓和名家书画,聆听他对历代书画的真知灼见。康有为“合中西以求变,开拓中国绘画新纪元”的观点,对徐悲鸿的艺术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其东渡日本考察和赴欧留学八年。作为弟子,徐悲鸿在“自述”中如是描述自己的恩师:“南海先生,雍容阔达,率直敏锐,老杜所谓真气惊户牖者,乍见之觉其不凡。谈锋既启,如倒倾三峡之水。而其奖掖后进,实具热肠。余乃执弟子礼居门下,得综观其所藏。如书画碑版之属,殊有佳者,相与论画,尤具卓见,如其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务精深华妙,不尚士大夫浅率平易之作,信乎世界归来论调。”1917年徐悲鸿东渡日本考察之前,康有为曾亲书“写生入神”相赠,款识为“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写此送其行”,这幅作品一直悬挂在徐悲鸿的画室,徐悲鸿病逝后,由廖静文捐献,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同年,徐悲鸿为恩师作“全家福”,款识为“丁巳暮春为南海先生作六十行乐图。门人徐悲鸿”,用西画光影法作人物肖像,衬以风景。康有为与徐悲鸿亦师亦友的情谊保持了很多年,徐悲鸿从欧洲学成归国后,分别为康有为夫妇作油画肖像,即为明证。
本文之所以用大量篇幅谈徐悲鸿与康有为的交往,是因为笔者认为研究徐悲鸿的书法艺术,不能片面而观,应当追根溯源,考察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师从情况和他的生活环境等。民国初年的大上海,是集中反映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状况的“万景园”,十里洋场深受“西风东渐”的熏染;徐悲鸿来上海时,正逢“新文化运动”持续酝酿,海派艺术家队伍不断壮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崇碑派”书家的理论和先驱们改良、革新传统书画艺术的实践与探索,无疑对年轻的徐悲鸿产生极大影响。得益于中西绘画的全面学养,徐悲鸿从金石学、汉魏碑学入手,不囿成法,勤加练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风。
徐悲鸿书法的艺术特色
徐悲鸿的存世书法多为行书,也有少数篆书等,本文聚焦于他的行书。徐悲鸿的行书融入篆隶或魏碑笔意,既古朴又飘逸,如他的五言行书联“儿童说妙法,烟雨障遐思”,圆笔如篆,“遐”字波磔的飘逸似隶,横画微微下弯的弧度又像魏碑。在结字上,他力图展现一种朴拙之美,最典型的是集明人五言联“一怒定天下,千秋争是非”:“一”字虽有隶意,但基本是平出,没有波磔;“定”字的中间部分,如同连笔的“心”;“天”字的撇伸长回钩,捺笔缩短似随意挑出;“下”字横画加粗,竖画非常短小;“千”字的撇如籀,弯了很大一个弧,横画粗直而不回锋;“是”字下面,如反过来的连笔的“可”;“非”字的两竖下面均不出头,犹如“毛公鼎”笔意。这副对联粗看不合笔意,但仔细玩味,拙中含美、质朴无华,用“真宰上诉,元气淋漓”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徐悲鸿的书法极具个性,其“遗世独立,御风而行”的独特书风,使人们在参观展览时,一眼便能识别出。作为康有为“崇碑”理论的虔诚信奉者和忠实实践者,徐悲鸿曾有“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中国画改良论)之语,他的书风,亦可视作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对汉魏以来的艺术,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且汉代艺术可算是中国本位的艺术,其作品正所谓大块文章,风格宏伟,作法简朴。”早年在康有为门下学习时,他曾数次临习《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碑;大篆碑文,则对《毛公鼎》和《散氏盘》甚为钟爱,他曾集《散氏盘》金文为一联“东井西疆司邑宰,左图右史傅传人”。此外,他对魏碑尤其是《龙门二十品》赞赏有加,反复揣摩,1939年曾临摹《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颇得此碑精髓。至于小篆,他喜欢邓石如,行书则偏好王铎和文徵明。他最推崇的书家是王羲之,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下过多年的功夫,不仅自己写,也要求夫人和弟子临习。他还收藏了一百多位明清书家的书作,经常观赏、临摹。
徐悲鸿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制也多样,除了对联、中堂、条幅、横幅、扇面,还有册页、题跋、手札、题画诗等。他为任伯年画集作序,风格矫健雄奇,是不可多得的长篇;他为《八十七神仙卷》所书跋文,笔墨酣畅、神采飞扬,充分表达出“失而复得”此国宝的欣喜与快慰。在书写的形式上,徐悲鸿也不断革新,他曾把龙门对“横写”,别开生面;在与留法的朋友通信时,直接引用法文,潇洒率意,不拘一格。欣赏徐悲鸿的书法时,观者不由得为或天真古朴,或雄奇恣肆,或飘逸超迈的精神气质所吸引、所震撼!
徐悲鸿书法的时代精神
尽管中国书法讲求传承,每个时代也该有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创新需要长久练习打下的坚实基础。对此,徐悲鸿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古人作书,俱极意经营,不稍苟且,方其炉火纯青,自然游行自在,但传世之物,必尽心力为之,不恃工力,如阁帖所传,简札而已,精工如此,后人肆志放荡,负其才气,以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于是书法趋向浮薄浅近,不复足观,实宋人启之,而以米元章为甚。三百年来,八大为能简练,而王铎克当雄肆,洵足远继山阴,雁行欧李,然亦未能如完白先生(邓石如)之博大精深也。”
结合自身的书法实践,徐悲鸿指出前辈书家理论中存在的偏颇与谬误。例如他在《跋包世臣述怀诗卷》一文中说:“包慎伯志有余而力不济,闻道于完白,好矜才使气,自护其短,其传完白疏密布白之法,实书道之蕴秘,若《艺舟双楫》所载之执笔法,则教人陷入五里雾中,且言之津津,是坠于魔道不自知也。”但对此《述怀诗卷》,他又称赞道:“此卷在慎翁可谓至精要,其矫健纵横,独创一格,有足多者。”由此可见,即便对同属“崇碑派”的书家,徐悲鸿也是持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并非“跟风者”之流。
与康有为著书立说的方式不同,徐悲鸿以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探索中国书画的发展之路。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提出著名论断:“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既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也摒弃厚今薄古的偏颇;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全盘西化,也反对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他坚持将西方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在继承前辈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以革新改良的精神创作出富于时代感的作品,从而达到以艺术救中国、以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他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志感》一文中说:“艺术家之职责,在志于其道而已。若自欲以其道利天下,是愚人也。但艺术之道,实足以利天下……医药者之职责在求药之精,而医则其施之至当而尽药力之用。艺术之于天下,亦犹药之一种。”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徐悲鸿手书“明耻教战,多难兴邦”八个大字,由广西省政府刊刻立碑,以此激发全省军民的抗日热情。他曾为多难的祖国书写“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在一幅《奔马图》上题写了“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至于其手书的《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献辞》,无论是 内 容 还 是形式,都堪称“尽心力 为之”。徐悲鸿视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他的书法,是心智才情、爱国热情、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
笔者相信,伴随时代的进步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徐悲鸿在艺术实践中的探索精神和革新勇气,将被更多人认识并欣赏,也会给有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带来深刻的启迪。
谨以此文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作者陈海燕文 记者姜灏摄
链接
走进徐悲鸿纪念馆
体验家国情怀
徐悲鸿,这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艺术巨匠,其作品与精神影响深远。徐悲鸿纪念馆位于新街口北大街5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
徐悲鸿先生于1953年9月26日去世,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和对中国美术的卓越贡献,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其故居旧址建立纪念馆。1954年9月26日,纪念馆建成开放,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悲鸿故居”匾额。1966年,因修建地铁,纪念馆拆除,后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关怀指导下,于20世纪70年代在新街口北大街重建,并于1983年1月重新开放。2010年9月,纪念馆闭馆进行改扩建工程,2019年9月17日重新向社会开放。
改扩建后的徐悲鸿纪念馆占地53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85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临时展厅、报告厅及儿童活动区等。馆内收藏并展示了徐悲鸿先生创作的国画、油画、素描以及书法等作品一千二百余件,他收藏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和欧洲近现代油画、素描作品一千一百余件及各类珍贵美术资料一万余件。这些珍贵文物和资料,是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在其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全部捐献给国家的。
纪念馆的展厅布局丰富多样。一到三层为固定陈列展区,一层展厅展出徐悲鸿的生平资料、照片、故居复原室以及青年徐悲鸿从贫穷家乡走向世界的履历介绍,让观众可以近距离了解大师的成长轨迹;二层展厅以“民族与时代”为主题,呈现了徐悲鸿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将东西方绘画的优长熔为一炉的独特艺术风格。比如巨幅油画《愚公移山》创作于抗战最艰苦时期,以宏大的劳动场面,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国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田横五百士》则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生动描绘,寄寓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韧品格。三层展厅则主要展出徐悲鸿中晚期代表作品,包括他笔下的动物、花卉以及风景题材绘画和书法作品。
四层为主题展厅,近日,“始知真放在精微——纪念徐悲鸿诞辰130周年馆藏素描精品展”也在徐悲鸿纪念馆开幕。近100幅展品按照“第一步功夫”“以万物为师”“致广大而尽精微”3个单元,系统展示了徐悲鸿赴法留学时的石膏临摹、人体写生等素描画作。此次展览是该馆开馆以来对徐悲鸿素描作品最全面的梳理展示,很多作品首度公开。
徐悲鸿纪念馆作为北京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批国内外观众,它不仅是展示徐悲鸿先生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国美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平台。
记者段雁南 石伟整理
本版信息来源:“京报移动传媒数字资料库”及官网资料
相关作者可联系编辑:程林琳
联系方式:17701310781